手机版
1 1 1

三年大变样——贵州威宁扶贫攻坚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2月28日,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记者来到了乌江源头——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风镇。

  刚刚竣工的移民新村里,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别墅式新居,沿着蜿蜒的三岔河整齐排列。

  “变化太快了。”村民毛文龙说,“河里的水变清了,街道干净了,群众的劲头更足了。”

  这些变化遍布威宁大地。

  在距县城118公里的海拉乡,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大型提灌工程,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在迤那镇,刚刚住进新村的群众,又开始谋划新的致富门路。

  地处黔西北的威宁,曾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和贫困面最大的地区。2009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威宁成为我国首个“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肩负起探索喀斯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新路的重任。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威宁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一天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威宁强化统筹协调,做到扶贫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投入、跟踪管理到村,政策扶持、技术服务、产业培育、扶贫效益进户,形成了“四到村四进户”的扶贫模式。

  生态脆弱、石漠化面积大,基础设施滞后,一直是制约威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扶贫开发中,不把生态治理好,脱贫致富就难以实现”。威宁加大植树造林力度,3年来共完成各类营造林60.6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64%,完成石漠化治理50.51平方公里。

  3年的发展,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威宁,被拥进新型工业经济圈的怀抱。规划建设中的威宁经济开发区,入驻在建企业达26家。投资40亿元的风电项目已并网发电,水泥建材、煤炭开发、水电开发等项目扎实推进。

  威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国家扶持与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民参与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和药材、优质烟叶、经果林各100万亩。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一批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紧密联系起来,发展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扶贫攻坚的“造血”功能得到增强。

  在东风镇元兴养殖专业合作社,2万羽鸽子上下雀跃,争相啄食。这个组建于2010年的合作社,如今吸收了包括10多户返乡农民工在内的50多户群众参与,年产值超350万元。在威宁,像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已超过300家,一批“养殖专业户”、“茶博士”等活跃在农村,带动20多万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的改善。目前,威宁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47.1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改造农村危房66533户,人均排灌田土面积增加到0.57亩。

  威宁县委书记杨兴友说:威宁的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威宁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从扩大投资规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快整县、整乡、整村脱贫步伐,确保2016年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31日 05:01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