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基础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三个倡导”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辩证关系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包容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具备大众认同的理论品质和前提。

  大众认同的前提性因素: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科学性与价值性,是实现大众认同的前提性因素。惟有坚持科学性原则,才能经得起历史检验从而历久弥新;惟有坚持价值性原则,才能体现一切为了人民的群众史观;惟有将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以其亲和力贴近人民,实现科学价值观的认同。

  “三个倡导”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它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强调科学精神,如实反映社会主义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体现社会主义人文关怀为使命,坚持价值尺度,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实际,是新世纪中国人民价值实现的最新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中国设计,也是举国上下正在追求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发展思想的全面落实,也是社会主义理应追求的理想价值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科学判断,也包含着肯定高尚德行、遏制丑恶品行的价值尺度。科学性与价值性密不可分,二者的统一,构成大众认同的前提性因素。

  大众认同的主体性因素: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整体性与个体性,是实现大众认同的主体性因素。“三个倡导”涵盖国家民族、社会集体、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由此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国家主体、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其中,个人主体是最基本主体,并蕴含于国家主体和社会主体之中。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取决于公民个人对国家宏图、社会事业的关注和投入程度。国家、社会、个人的辩证关系,使“三个倡导”的培育和践行主体,实现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认同,转换为公民个人的自我认同,有效化解了认同困境。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是“三个倡导”的重要理论特色,是影响大众认同的主体性因素。

  具体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已载入宪法与党章的国家意志和党的主张,不仅志在实现国家整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且终将落实到每一位公民“生活富裕、享有民主、生活文明、人际和谐”上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畅行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不仅积极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且为每一位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价值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要求,无数公民道德提升所产生的整体合力,必将推动国家、社会总体价值目标的实现。可见,对国家、社会价值的强调,就是对公民个体正当利益的维护;对公民个体价值的注重,就是对国家、社会长远利益的考量。因此,“三个倡导”主体性因素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确保了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大众认同的发展性因素:包容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包容性与超越性,是实现大众认同的发展性因素。认同,本质上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动态发展范畴;大众认同,预先假定人民群众是求真求实的理性人,具备不断提高自身认识的觉悟能力。认同的非一劳永逸性即发展性,决定了大众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前,往往已接触到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的非核心价值观念。这种先入之见的价值观,构成评价后续接触的价值观念的标准。“三个倡导”,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是包容性与超越性统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相协调,与百年来就已确立的“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相呼应,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承接,与时俱进,超越空想和僵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顺应人类共有价值的一致追求,彰显社会主义理念与事实的表里如一,求同存异,超越抽象和伪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继承中国古代“修身为本”的理想人格,适应新世纪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包容不同人群的品行规范,厚德载物,超越私德和私欲。“三个倡导”蕴含着大众认同的发展性因素,包容可凝聚社会共识,超越可引领社会思潮;在分歧消除、共识达成、方向指明的动态发展中,大众必将逐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认同的前瞻性因素: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现实性与理想性,是实现大众认同的前瞻性因素。大众认同包含着“同意”“接受”“信仰”等三个层面。其中,科学性与价值性确保“同意”,整体性与个体性、包容性与超越性保证“接受”;以上“六性”均为“现实性”,是大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现实。但是,仅有“同意”和“接受”还不足以构成大众认同的完整结构;仅有利益的驱使,还不足以确保满足能力有限的初级阶段条件下,大众认同即信仰的持续生成。信仰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精神寄托,“三个倡导”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蕴含着指引大众认同的前瞻性因素。前瞻性因素,指明未来社会的光明前景,揭示出当前奋斗与未来社会的连贯性。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未来社会大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将得到全面满足,只要脚踏实地投身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人们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是对共产主义美好未来的当下占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指出了理想社会大众活力和首创精神等一切潜能将得到全面激发,只要使当前的社会生机勃勃、人民奋发向上,就是对未来价值属性的当下展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个人修养就是从日常生活做起,从我做起,只要个人不背叛国家、不好逸恶劳、不坑蒙欺诈、不盛气凌人,就是对自我品行的基本肯定,人人如此,比学赶超,则道德境界不断提升,社会风气必将持续好转。“三个倡导”立足现实、指引未来,在适应大众的现实认知中,揭示现实社会的未来萌芽,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薛利锋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2日 06:0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