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我们的理论自信在哪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我们的理论自信在哪里?

  ◆在于我们理论有两个坚实而又伟大的实践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全党要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有最高纲领和当前任务的区别。我们的理论自信在于科学地处理了这种区别,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作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克服了曾有的理论曲折,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根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任务。在正本清源基础上,我们恢复了理论自信。

  实际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理论上的胜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主政党、革命政党一直想走一条中国的资本主义道路,但近100多年的历史证明这条道路走不通。很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搞清楚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党正是全面地、深刻地把握和认识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确认了中国民主革命是一场新的民主革命,所以我们只能提出我们所能解决的历史任务及其实践目标,因而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至今我们依然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胜利保持着充分肯定和历史自信。我们是从前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又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段很长的初级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约需100年左右时间,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个理论完全证实了马克思关于前资本主义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科学论断,以及我国近30多年这样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伟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今成功,让我们建立起理论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根据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党提出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我们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目标,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为保证。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个坚实而又伟大实践目标。其第二个坚实而又伟大实践目标,是在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中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历史数千年来的大转变。现在虽然不可能有详细规划,但对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随着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发展,历史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全世界的历史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运用,我们党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制定了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科学发展战略、包容性发展战略,部署了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布局。这些战略思想、战略布局、战略决策将在其基本框架上,保证我们第二个坚实而又伟大实践目标的实现。这两个实践目标坚定了我们理论自信。

  ◆在于我们理论深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两个层面上作了基本展开。第一,在原则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二,作为理论本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基本要求、历史必然性作了多方面展开。马克思主义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会有新的特征,但其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的理论自信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涵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在政党、阶级和群众的互相关系中来揭示的。认为工人阶级组成为政党为的是保证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实现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党应该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直至党成为执政党,继续完成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我们党依据执政半个多世纪的经验,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指明我们必须发展社会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应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在执政中是建立在不断增强的党的阶级基础上,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把解放全人类坚持到底,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我们在执政中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这一伟大事业创造条件,所以党必须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而党的广泛代表性在执政中是建立在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把党同全民族的人民力量、民主力量、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任务,所以党必须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在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中来揭示的,因而带有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基本特征描述的性质,但它概括出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等基本原则是正确的。我们党是在执政的经验中,在阐明社会主义本质中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来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来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其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坚定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困,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些都深涵着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显示其强大生命力。

  对于人类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以人类史是人类的发展过程出发,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是从自发过程到自觉、完全自觉地创造历史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的客观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我们党从人类社会时代特征和当代世界一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严重曲折的历史出发,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一,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才能代替资本主义;第二,社会主义某种暂时的逆转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第三,当今人类社会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第四,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第五,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必须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下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发挥社会主义对人类进步的积极作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全新视野,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处于低潮下应有的理论自信。

  ◆我们的理论自信在于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自己的伟大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充满实践的无限生机活力。这表现在理论本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生动反映上,也表现在理论本身的中国特色上。

  实践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基本实践就是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是拒绝与消灭资本主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要做到这一点,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在我国,一度是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资本主义,而后对任何私营经济倾向都采取极其严厉的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不再坚持通过拒绝与消灭资本主义的办法来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取代,而是通过政策调整,认为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吸纳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文明成果,包括市场体制、技术成就、经营管理,甚至资本运作等等以解放和发展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所以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又要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来扬弃资本主义。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通过利用资本主义和扬弃资本主义来实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的实践特色。当然,系统地全面地反映这种实践特色,集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中。

  理论特色。我们的理论特色,鲜明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形态中。在内容上,我们集中的问题是前资本主义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所以主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阐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其所具有的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特别是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如何以全新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遗产的当代价值,如何用我们的实践激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以观照当代人类问题的社会主义应对等等。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鲜活的问题、鲜活的现实、鲜活的实践,因此少了许多引经据典,少了许多烦琐的思辨,而多了澄明的洞见和机敏的观察以及睿智的警策。所以在理论表达形式上也多了中国的特色。如运用汉语表达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概括方面,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理论学术话语。同时,又如概念限定的逻辑,沿着“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递进,从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概念,因而我们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的内涵较大而外延较小。因此,我们的理论特色更贴近于常青的生活之树,而不是外延最大化的哲学范畴。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思维和语言的不同特点,所以各有其理论形态的不同特色,我们应坚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理论自信。从根本上说,它管用。

  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表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推进上。我们为改变民族命运而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赋予社会主义以独特的民族内涵: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实践及其理论;民族国家统一的实践及其理论;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及其理论等等。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民族动因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才有可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为中国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激发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历史伟力。其伟大斗争的历史经验、新鲜经验、思想理论、科学构想和社会实践已升华为新的制度和新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中华思想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制度和文化上体现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以民族民主为号召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论述为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待进入国家宪法,其协商民主与人民民主、自治民主、法治民主并列,这些在世界制度史上都是中华民族的首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已经载入国家宪法,它根据中国早就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发展的基础,而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国家结构上也是首创。特别行政区的“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政治制度,是完成民族国家统一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维护国家结构单一制的政治制度,它科学地处理了两种制度在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内一系重大政治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它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证明自己的现代性而进入世界的话语场域,以达到“世界了解并走进中国”和“中国了解并走进世界”。为摆脱作为西方现代性的边缘例证和多元点缀正做出韧的努力,为超越西方现代性模式在积累着正能量。因为是民族的,所以才会是世界的,我们应有这样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论学术自信。

  时代特色。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观上,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世界实际结合起来,在人类历史大过渡期中,把握了20世纪中后期的时代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全面把握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及其诸多挑战。调整了传统的国际战略,以适应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时代主题巨变,即政治上的和平问题和经济上的发展成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谁把握住和平发展时代主题,谁就把握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我们应当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国家发展战略理论带来了全新的时代视野。

  同时,马克思主义世界性问题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国际伦理价值关切转向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永不称霸,但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战略布局,率先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等等。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组织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中国将在人类的时代大转变中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坚定的时代自信、民族自信及其相应的国际理论自信。(潘叔明)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5日 16:29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