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在青海大地播种幸福——写在“两会”召开之际(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写在“两会”召开之际(

  一

  (1) 历史昭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

  (2)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青海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奔驰在“快速路“上的青海列车,不断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每年财政总支出75%左右投入民生领域,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11年,我省经济总量达到1635亿元,总财力突破千亿元,远远超出省十一次党代会的预期目标,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一个大台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6年的1.7倍和2倍,“小财政”办了“大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

  (3) “人”是现代化最为核心的部分。五年来,在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敏锐洞察社会问题,深刻认识发展规律,不断回应时代课题———

  在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困难和特点的省份,如何彰显“人”的基本价值,切实增进人民的福祉?如何在“四个发展”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践行“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信念?如何在努力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奋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的进程中,维护经济增长的道德性、保障社会发展的公平性?

  五年来,抱定人民的期盼,我们以赤子之诚,殚精竭虑,交出完美答卷。

  (4)“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始终坚守这一价值原点。五年来,我们既充满人性关怀,又彰显人民权益。始终“和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始终把“让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5)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这五年,是青海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成效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6)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这样的判断,包含着对更高水平发展的理解,也凝聚着对更高层次问题的思考。五年来,正因为我们时刻倾注于这种理解和思考,始终从人出发———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释放人的活力。

  二

  (7)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宣言书。省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为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这一美好蓝图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动员令。

  

  风生水起,意气风发———青海大地各民族共同奋起直追的集体意识与“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全面奔小康”的民生追求水乳交融、相映成辉。

  (8)2011年1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十大民生工程”。

  教育惠民、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全民健康、保障性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延伸、家园美化绿化、藏区温暖、文化惠民、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浩大、紧系民生———我们要把压力留给自己,我们要把幸福带给人民!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同时,积极引导支持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助推民生建设取得更大进步。

  多年来,我们始终把钱用在刀刃上,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大办好事,一些重要民生指标争先进位、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9)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益。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把握、超越了对发展速度的孜孜以求,我们激活、演绎了对发展的新的诠释,我们赢得青海发展进程中民生改善成效十分显著的一个年头。

  2012年,我们全面实施省政府确定的民生十件实事,做到了项目、资金向基层、农牧区、困难群众倾斜,实现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10) 建设新青海,旨在强省;创造新生活,旨在富民;全面奔小康,旨在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樱桃红了,百姓富了。2012年,乐都城中村樱桃种植收入高达450万元,樱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劳务活了,腰包鼓了。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7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43亿元。

  家当新了,牧民笑了。2012年,都兰县投资4614万元实施游牧民草原新帐篷项目,为3845户牧民配备了夏季草场放牧的生活必须设备。同时,对全县8个乡镇有线电视未通达的7345户农牧民实施“户户通”工程。

  药费降了,群众乐了。医改政策实施以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凉州庄村卫生室配备的274种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100%,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改革后,药品费用平均下降近30%。

  (11)安居才能乐业。住得了、住得好为人民群众所“牵肠挂肚”。

  “今年村里盖新房的多,买小轿车的多,娶新媳妇的多。”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村委会主任王生德用“三多”概括了去年村里的变化。

  据悉,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实际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7.65万套,建设农村奖励性住房21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13.36万户。今年,我省计划新开工建设保障房5.5267万套(户)、基本建成6.371万套(户)。

  回望近几年,农民不交税了,义务教育免费了,公务员增加工资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有基本医疗保障了,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桩桩件件,落实在百姓心坎上,温暖到群众心窝里。

  三

  (12)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3)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教育、就业、分配、养老、医疗保障、收入分配改革等社会建设,无一不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让我们积极、有力、真诚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充分就业计划、住房改善计划、扶贫攻坚计划,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让我们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基准,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更好地进行项目决策、建设、管理,使民生工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让我们凝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推动“三区”战略、实现“两新”目标、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源平)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2日 10:50 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肖志刚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