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河南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新型农业现代化力争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50亿斤,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地位更加稳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河南省今后五年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河南农业,任重道远。

  如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如何扎实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2012年12月正式发布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推进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具有中原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建设中原经济区、构建经济崛起的中部支撑,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前提条件。”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郭立魁说,要把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政府在部署全局、制定政策时,还要更多地向农业倾斜,让农民受惠,同时要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守住耕地红线不能放松。

  “沁阳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省人大代表、沁阳市市长魏新洪表示,将加大投入,统筹谋划,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保障粮食总产稳定

  2012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27.72亿斤,成为第9个连续增产的年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3年要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代表、委员们在讨论中认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更上层楼,必须走高产高效之路。”省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喻树迅在小组发言中说,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从种子方面寻找高产的突破口;其次要在管理、生产组织社会化方面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从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省政协委员、省粮食局局长苗永清说:“2006年至2012年,我省共收购小麦2753.5亿斤,农民卖粮现金收入达2419亿元。粮食收购价逐年提高,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我省正在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工程,就是要通过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放大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经济效益,让种粮农民分享更多收益。”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201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今年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对此,省人大代表、固始县县长曲尚英深有感触:“近年来,我们着力加强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支持,搭建产业化经营信息平台,鼓励规范土地流转,收到了较好成效。”他说,按照这个路子走,到2020年,将培育打造出优质稻米、固始鸡等十个产业集群,带动全县农业生产朝着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稳步迈进。

  省人大代表、河南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伟表示,流通环节拉高了农产品的经营成本,形成农民卖菜难、居民买菜贵的怪圈。他建议,加强农超对接,鼓励有实力的农业合作社在城市直设销售点,并在政策方面对农产品流通给予倾斜。

  推进农业发展,创新经营体制,离不开资金帮扶。针对农业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省人大代表、修武县金香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原金香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同时,对有条件的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适度降低贷款门槛,扶持涉农企业做大做强。(记者 党文民 梁 栋)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3日 11:09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