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1日在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沈宝昌

  各位委员:

  我受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首都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共克时艰,成功举办了历史上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阔步迈进。五年来,市政协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高举伟大旗帜、提升履职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发挥整体优势、开展联合调研,协商议政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面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坚持每年选择一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关乎首都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依托各专门委员会和各部门,广泛发动各界委员、民主党派和专家学者,统筹协调、整合力量,开展联合调研。

  2008年,奥运举办在即,世界瞩目北京。为确保奥运平安,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我们及时组成10个课题组,组织委员深入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和城市运行管理的诸多方面进行预警评估,形成1项综合报告和10项专题报告,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得到中共北京市委高度重视和肯定,为实现中华儿女百年奥运之梦做出了贡献。

  20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首都经济面临严重冲击。我们组织各界委员深入到40多家不同类型企业开展“扩内需、保增长”调研活动,实地了解生产经营状况,积极反映企业诉求,为政府应对危机出谋划策,提出加强政策落实、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等19个方面意见建议,为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0年,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确定首都未来发展方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本着协商于决策之前的原则,我们精心选择课题,组织委员深入调研,形成《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若干建议》和22项专题报告。广大委员着眼未来发展全局,旗帜鲜明地提出遏制人口总量过快增长,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调整城市核心区行政区划,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等210多条建议,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1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破解深层次矛盾、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之举。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关乎首都长远发展的主线,选择了12项重要课题进行多方位的调研论证,提出了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体系等大量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为制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2年,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成为决定首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我们紧紧依靠广大委员,深入各郊区县进行实地调查,反复进行细化研讨,形成1项综合建议和9项专题报告,围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提出一系列符合首都实际、具有独到见解的意见建议,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连续五年的联合调研、协商议政活动,共组织情况通报、视察考察、座谈研讨等520多次,参加的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成员、专家学者等达10280余人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历次协商议政专题座谈会,直接听取委员意见建议,并在很多重大决策中予以采纳。联合调研这一履职形式,有效调动了广大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是政协履职形式的创新,生动展示了人民政协的优势和活力。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对北京市政协整合资源大规模开展深入调研的做法给予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批示,全国政协办公厅就此专门到市政协进行调研,通过《政协通报》对这一做法和经验进行了肯定和推广。

  (二)围绕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攻关,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推动科学发展是政协履职的第一要义。我们紧紧把握关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关键性和紧迫性问题,充分发挥广大委员的智力优势,积极为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献计出力。

  全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科技进步创新。着眼调结构、转方式,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有国际影响力金融城市、中小企业振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现实问题深入调研、广谋良策,推动奥运后首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联合有关省区市政协首次发起并连年举办“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就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联合建议案,为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进共识。始终把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与发展作为持续关注的重点,相继就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等问题开展调研,举办中关村未来发展等主题论坛,围绕完善和落实中关村“1+6”政策、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建真言、出实招,为促进率先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格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积极建言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就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强以治理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绿色出行体系建设、新能源产业发展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紧迫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建议,取得了大量咨政成果。就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开展专题调研,提出的建议案促进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就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开展调查研究、视察考察,鲜明提出强化水危机意识、树立“量水发展”理念等意见建议。“量水发展”概念写入市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成为指导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

  集中委员智慧,聚焦城市文明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就制定《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开展对口协商,围绕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组织专题调研,通过多种形式倡导践行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城市公共文明。举办奥运文化遗产论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讨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从改革行政体制、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府服务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促进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围绕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地下文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问题持续深入调研,数年奔走疾呼,提出城市建设发展必须加强历史名城保护的系列意见建议,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相关立法工作已经列入程序。

  (三)坚持履职为民,促进民生改善和加强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广大委员积极围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建言献策,为提高首都市民福祉和社会建设水平倾心助力。

  积极主动回应民生诉求,满怀深情办利民惠民之事、献富民安民之策,广泛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履职活动。针对企业一线职工收入分配、“菜篮子”工程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调整医保政策、养老事业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康复等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就加快工资集体协商立法进程、改善困难群体居住条件、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等开展座谈研讨、视察考察。关于完善学前教育体制的建议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促进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多项解决幼儿入托难的具体措施。就医疗费报销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直接促成了医疗费用即时报销“一卡通”。每年全会前的“带着职工心声上两会”、“委员倾听百姓心声”等民生热线,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诉求的桥梁。

  针对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紧迫问题,急党政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围绕网络建设和管理、维护和谐医疗秩序、劳务派遣用工等开展专题调研,就法律援助、社区服务与建设等开展视察考察,提出符合社会运行规律、体现各方利益关切的意见建议。特别是针对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提出的意见建议,促进有关部门加强了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建议,对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围绕贯彻《劳动合同法》、《刑法修正案》等组织开展专项视察、座谈研讨活动,有力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四)大力推进机制制度建设,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关系政协事业长远发展。我们从实际出发,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模式,在提高履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从推进首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高度,积极协助中共北京市委做好第三次全市政协工作会议筹备工作,认真总结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成绩和经验,系统提出关于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建议。会后及时作出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安排,召开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主题研讨会,深入探讨政治协商的工作规律和实际操作办法,有效提高了政协履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进一步突出提案工作的全局性地位,加强提案提出、审查、立案、交办、反馈、督查、落实各环节工作,五年共提出提案6915件,立案6652件,提案质量逐步提高,办理成效更加显著。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提案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和完善专委会共同参与提案工作机制、提案分层办理机制、优秀提案评选机制。把提案交流活动纳入全会日程,并逐步向会前交流、网上交流拓展。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提案线索,开展提案网上公开点评,强化了委员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完善全会闭会期间提案的征集、审查程序,推动了提案工作的常态化。改进提案集中办理方式,加强提案办理中的协商,提高了提案办理的层次和质量。建立提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了提案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首次开展“最具影响力提案”评选活动,通过民主推荐、网络评优,从2003—2009年度的9498件提案中评出10件最具影响力提案,产生良好反响。大力加强对重点提案办理的督促检查和追踪问效,在坚持主席会议成员督办重点提案的基础上,扩大督办范围,加大专委会督办提案工作力度,促进了相关提案的落实,推动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进一步拓宽委员知情渠道,建立完善通报制度。强化对建议案、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的跟踪问效,在相关工作督促落实中体现民主监督。选派162位委员担任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特约监督员,就相关领域的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积极发挥财政预算、新闻舆论导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民主监督小组的作用,就相关领域工作开展专项监督,促进了工作的改进和加强。财政预算民主监督小组每年两次听取市财政部门预决算情况报告,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重大投资项目资金落实、财政补贴实效、政府性基金监管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预警性的意见建议,在财政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拓展平台、团结各界,统一战线工作更加活跃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人民政协两面鲜明旗帜。我们注重多渠道、多层面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为巩固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局面做出贡献。

  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增强各界人士坚持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激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召开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纪念北平和平解放60周年座谈会,举办孙中山精神论坛,协助召开庆祝市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坚持每年组织“醒狮杯”越野跑比赛,参与策划和拍摄《建国大业》、《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统一战线优良传统。参与支援抗击多重特大自然灾害,表达了政协组织和广大委员对灾区群众的深情厚谊。

  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个界别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办理党派提案、报送党派信息、联合开展专题调研等形式,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创造良好条件。通过主席会议、秘书长会议、工作联系会等机制,就政协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营造民主协商、合作共事的浓厚氛围。精选议政会议题,改进议政会组织工作,围绕建筑节能、食品安全、电子商务发展等议题召开9次议政会,为各民主党派和有关人民团体搭建起有效的协商平台。切实加强界别提案工作,依托工会、妇女儿童、社会保障等工作小组开展富有界别特点的活动,调动了委员通过界别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高度重视民族与宗教界代表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关切,就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中小学清真餐饮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为推动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参考。把回民公墓备用地问题作为重点提案督办,及时反映问题的迫切性,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经有关方面协调办理,使问题的解决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展宗教房产政策落实等专项视察,举办民族和宗教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独特作用研讨会,开展“历代王朝与民族宗教”课题研究,邀请台湾民族宗教界知名人士来访,拓宽了政协民族宗教工作的视角和领域。坚持开展民族和宗教界代表人士暑期学习和平日走访、节日慰问活动,增进了与民族和宗教界人士的团结友谊。

  深化和拓展港澳台侨工作。认真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组织赴台交流,与台湾政要、社会名人、民间人士进行多层次接触,接待有关团组来访,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发挥港澳委员和港澳台侨工作顾问的独特优势,坚持定期通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组织来京视察考察活动,积极为港澳台侨同胞开展公益事业牵线搭桥,较好地发挥了他们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方面的双重作用。建立海外优秀人才资料库,积极做好接待海外朋友出席重要庆典活动及有关团体来访工作,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络,为促进祖国强盛、民族复兴增添力量。

  (六)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扎实推进

  做好各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直接关系政协履职水平提高和政协事业科学发展。我们从政协担当的职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出发,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学习文史工作收获新成果。精心打造“政协报告厅”品牌,邀请高层权威人士和知名专家学者就国际形势、两岸关系、宏观经济等热点问题举行报告会,受到委员普遍欢迎。坚持办好委员暑期读书班,为委员开阔视野、增进共识创造了有利条件。召开文史工作座谈会,会同有关方面联合举办“北京文史论坛”,认真做好《改革开放话北京》、《辛亥革命与北京》等文史资料征编工作,五年来编辑出版《北京文史资料》选辑和史料专辑14部,发挥了文史资料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功能。

  信息、宣传工作形成新格局。聘请委员担任政协信息工作顾问,建设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系统,完善信息分析和反馈机制;加大综合性信息策划力度,围绕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报送《诤友》信息1860余期,政协信息日益成为委员履职的便捷通道和党委政府了解民情的重要窗口。召开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出台加强和改进政协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加强日常新闻报道的策划组织,深化对重点活动和委员履职事迹风采的宣传报道,注重发挥《北京观察》会刊和政协网站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了人民政协的社会影响。

  理论研究工作展现新成绩。召开人民政协事业创新发展等主题研讨会,围绕政协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人民政协理论体系框架研究等课题取得重要成果,深化了对政协工作规律的认识。加强人民政协理论宣传教育,积极推动人民政协理论进党校、进社会主义学院。壮大理论研究队伍,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培训和理论研讨活动,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向更加开放、普及、专业、科学的方向发展。

  委员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运用多种形式,动员和组织委员深入学习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精神,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提高委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对新委员的培训工作,通过走访委员及其所在单位、委员活动日和委员恳谈会等形式密切同委员的联系,成立老委员联谊会,增强了委员队伍的凝聚力。向委员发放履职记录手册,建立和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激发委员履职的责任感、使命感。

  政协机关建设有了新成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坚持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各类学习、境外培训和专题讲座,提高机关干部的政务性服务能力。加强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推进内外交流,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开展处级职位竞争上岗,坚持选派干部赴基层单位挂职锻炼,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深化所属事业单位改革,实现规范化管理。争取全国政协的指导,加强与兄弟省区市政协的联系,深化与区县政协的交流合作,形成了推进政协事业发展的合力。

  回首五年来的工作,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按照中共北京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开展工作。重大活动主动报告,重要事项及时反映,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打牢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根基。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将自身工作置于首都发展的全局中来谋划和部署。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这一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切实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使各项履职活动更加契合党委政府中心任务,更加符合决策需要。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履职为民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各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持续加以关注和反映,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真正做到人民政协为人民。

  ——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包容、和谐的履职氛围。积极为委员履行职责搭建有效平台、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界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共同履职中体现政协整体优势。

  ——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中共北京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全国政协的有力指导;我们所作的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我们取得的每一份收获都凝聚着广大政协委员的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十一届市政协常委会向忠实履职的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政协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的差距和不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政治协商的内容有待拓展深化,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完善;民主监督仍然较为薄弱,监督的渠道不够畅通,监督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履行职能的方法和途径不够丰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仍需强化;少数委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对委员服务和管理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差距和不足,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

  二、今后工作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并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高度,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协组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后五年,市政协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首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明确工作的总体要求,在中共北京市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更加关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创新驱动,更加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精细化管理,更加关注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更加关注改革开放和发展内生动力强化,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首都人民政协事业新局面。

  (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努力夯实履行职能的思想理论基础

  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是贯穿新一届市政协任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和中共北京市委要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组织推动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委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精神实质,切实把各方面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共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总任务上来。要着力学习把握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力求融汇贯通,学以致用,注重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与首都科学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诉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夯实履行政协职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广泛汇集智慧力量,全力助推首都科学发展

  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主线,是关系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抉择。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根据首都城市性质的要求,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等对首都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课题上下大力气、用真功夫,力求有所作为、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各方之力,广集各方之智,继续开展联合调研、协商议政,切实为促进首都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始终坚持履职为民,积极促进首都民生改善

  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民政协履职的着力点。要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渠道畅通的优势,不断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紧紧抓住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物价、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开展视察考察、座谈研讨、调查研究等履职活动,多建真言,多献良策。

  (四)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主动服务首都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按照“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不断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努力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首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民族和宗教代表人士、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港澳台侨代表人士等在政协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有优势,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凝聚力量为首都的改革发展共同奋斗。要积极围绕首都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主动协助党和政府多做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切实维护和不断发展首都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五)积极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大力推进首都政协工作创新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协组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改革创新。要更好地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切实推动《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落到实处,广泛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真正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积极促进首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围绕权力的正确行使这一核心问题探索创新民主监督形式,完善机制、强化组织、充实内容、提高效力,切实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上见到实效。要健全参政议政制度,着力提高参政议政质量,推动参政议政成果转化落实。强化文史学习、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实效。要有效推进政协自身建设,完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的机制,探索发挥界别作用的新方法,强化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和服务管理,加强政协专委会建设和机关建设,全面提升政协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

  各位委员!我们已经站在首都新的发展起点上,宏伟的发展蓝图令人鼓舞,人民的期盼重托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共进,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奋发有为的工作干劲,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5日 16:20 来源:北京市政协网 编辑:汪蛟龙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