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地方两会声音:“非遗”传承的忧虑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涧跳菜舞现在后继乏人,各级传承人只有30多个,专业团队仅有1支。”来自云南省南涧县文化馆的云南省人大代表施增菊忧心忡忡地说。

  在云南省两会期间,8名文化领域的省人大代表接受媒体集中采访,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并献计献策。后继乏人、资金短缺、观众流失等问题,成为“非遗”传承中代表们普遍感到忧虑的问题。

  来自曲靖的滇剧艺术家杨美凤代表说,作为全国知名的地方戏曲剧种,滇剧曾在云南广泛流传,如今只剩下3个滇剧院团,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她说:“我们在北京演出,谢幕5次都下不来,但是在本地,观众却很少。”

  “我们下乡演出,台下的观众只有老人和小孩,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来自文山的壮剧团演员黄刘烨代表深有同感。

  据施增菊代表介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愿意学习传承“非遗”的年轻人很少。虽然政府对传承人有一定补贴,但不够有吸引力。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多位代表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例如,王杰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所在的大关县政府把他从山上“请”到了县城,成立了芦笙制作技艺中心。由于他制作的芦笙工艺精良,产品供不应求。

  施增菊代表说,南涧县也在积极想办法,如出版了跳菜舞教材并组织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希望从青少年群体中培养非遗传承人。(记者 伍晓阳 白靖利)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6日 13:37 来源:新华网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