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提升“软实力” 担当“硬支撑”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5000年文明薪火相传的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一篇承载着国家责任、历史使命和亿万人民期待的“大文章”。

  如何交出满意“答卷”,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如何发掘、传递文化的“正能量”,实现文化强省,助推中原崛起?

  “持续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尽快担起经济发展‘硬支撑’!”连日来,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冷静审视,激情谋划,殷殷期盼。

  文化“聚魂”——

  在传承中塑中原人“精气神”

  文化是“魂”,凝神聚力。代表委员们表示,文化的传承创新,首要的是塑造中原人的“精气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塑造文明健康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联主席马国强认为,这不仅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基础,更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马国强说,从老子的天人合一,到杜甫的忧国忧民,再到岳飞的精忠报国……厚重的中原文化,积淀生成中原儿女“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人文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和新时期的“三平”精神,正是这种“精气神”在传承中的创新发展。

  这种“精气神”,也奔涌在我们大力倡导的先进文化的血脉中。省政协委员、郑州师范学院教师张强认为,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积极培育具有中原风貌、时代特征的现代文化,让他们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惠民”——

  面向大众迎文化事业大繁荣

  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扑下身子,面向大众,扎根基层,才能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真正迎来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省人大代表、宝丰县县长张庆一介绍,该县将传统的民间演艺业和文化惠民工程结合,获得了“惠民”、“富民”双赢。每年“马街书会”,赶会、听书群众达10万人以上。他们还组织发展民间文化队伍,培养农村文化能人,不仅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名镇、名村,也让当地城乡群众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惠民必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省人大代表、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告诉记者,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全省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三大数字工程等;同时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使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进一步激发活力。

  省政协委员、河南歌舞演艺集团董事长周虹则呼吁,在增加公共文化投入方面,我省应制定出长效、可行的增长目标,保证艺术家有条件、有资金创作出更多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演出市场。

  文化“生金”——

  促产业发展担经济“硬支撑”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化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发展“硬支撑”,是打造文化强省的重要途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在省人大代表、登封市市长乔耸看来,这为登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机遇:“多年来,登封坚持探索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路子,去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音乐大典二期、少林武术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文化创意园、中岳文化苑等20个文化旅游及服务业项目建设,在持续扩大嵩山文化影响力中让产业发展更上层楼。”

  省政协委员、河南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刘哲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网站等新兴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加紧建设大河文化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同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挥相关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

  省政协委员、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说,应逐渐实现让民营剧团与国有剧团在市场中平等竞争,共同为繁荣文化市场服务。

  “创新产业投融资模式”、“尽快做强核心文化产业集团”、“注重人才集聚和培养”……代表委员们表示,我省文化产业距离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还有相当差距,也正因为此,任重道远的同时“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8日 14:25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