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部署,最重要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一、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正确答案

  中华文化向何处去,是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近代以来,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实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近代的先进知识分子曾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提出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复兴儒家文化”等发展模式,但都没能真正回答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发展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伟大历史任务。道路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关乎民族复兴的成败,决定民族的前途命运。90多年来,我们党继承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未竟的事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成功地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筚路蓝缕的民族复兴实践证明: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集中体现了党对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文化自觉。

  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事业向前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了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深刻总结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等重大问题,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是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集中体现。历史证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才能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才能体现当今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正确解答,是对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内在地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它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政治发展道路、社会建设道路、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经形成,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涵盖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才能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就是要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宗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基本原则、重要保证。只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才能激发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把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根本依据;就是要坚持实践的观点,把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创造、探索的成果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目标,把群众的文化创造作为文化发展的财富。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才能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坚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就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处理好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文化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建设这样的文化,就必须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文化更好地反映民族精神,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借鉴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使我们的文化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更好地体现世界视野、现代品格、先进性质;就必须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把人民大众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文化强国之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和自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提高主流思想文化的引导力和整合力,最大限度扩大社会思想认同。

  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根本基础。文化强国重在以文化人。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时代新风;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引导广大群众做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诚信风尚的追随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切入点,不断加大文化惠民的力度,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以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根本目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着力打造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造就一批世界级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文化优秀资源,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以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关键环节。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形成能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探索,倡导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使每一个人都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又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享有者和传承者。

  (执笔:李欣平)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1日 15:43 来源:求是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