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3日在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二、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宏伟目标,青海各族人民无不热切期盼。由于我省发展起点低,小康指标体系确立的2000年,全社会小康实现程度仅为47.6%,2007年提高到56.3%,同期仍比全国低16.5个百分点,预计2012年底全面小康进程约为70%。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我省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改善民生,小康进程提高幅度有望连续三年超过全国水平,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青海就一定能够在总体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准确判断重要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方面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确定了2020年比201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战略目标。这为我们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综合分析我省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目前存在的突出制约因素是:产业层次低,单位能耗高,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支撑持续健康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偏低,人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投入不足,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地区和城乡间发展极不平衡,主体功能区配套制度有待健全。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下届政府处于关键时期。我们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统筹推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上台阶的过程中,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据测算,保持12%的增速,我省生产总值到2020年有望比2010年实现翻两番。关键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建成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走循环经济道路,推动三次产业转型发展;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优化外贸结构,提高招商引资整体效益。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作用,抓住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加大对产业链项目、生活消费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带动消费需求有效扩大,实现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促改革的一举多得。

  二是力促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城乡居民收入如继续保持与生产总值同步增长,我省便可提前三年实现居民收入翻一番,与全国的差距将明显缩小。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更加积极的政策,引导民众多形式创业就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加注重公平合理,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同步提高劳动报酬。鼓励居民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增加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动人均受教育年限、文化生产与服务能力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居民衣食住行条件明显改善,让全省各族群众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

  三是力促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我省大部分地区是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解决城乡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积极推动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尤其是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四化”同步发展的带动作用。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四区两带一线”空间开发格局,探索多元多样的城镇化实现形式,奋力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点的相对集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共同富裕,持续加大对藏区和其他民族自治地方的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7%,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主体功能区建设呈现优势,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努力把全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四是力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生态立省战略,积极实施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和防灾减灾工程,不断提高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力争到2020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节能减排实现控制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确立,绿色发展指数保持在全国前列,形成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为建设美丽中国增色添彩,书写青海人民的豪迈篇章。

  各位代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各族人民的事业,也是政府的责任。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发挥全省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抓住和用好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以及对口支援青海藏区的政策机遇,把政府的推动与人民群众的奋斗有机统一起来,共同努力,奋发有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到2020年,实现青海在总体上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2013年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新变化,坚持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要路径,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着力推进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着力改善民生和控制物价,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10%,旅游总收入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没有水分、就业增加、收入与增长同步、效益提高、资源环境可支撑的发展。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政策调控水平,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面把握和有效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逆周期调节。优化投资对发展的关键作用。增强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功能,吸引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加快推进“十二五”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0亿元。制定实施投资推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产业投资增长25%。继续加大对重要资源的勘探力度,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保障能力。大幅增加对城镇化的投入,着力提高投资综合拉动效应。用好财税金融调控杠杆。在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培育自有财力,力争总财力进一步增加。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争取将我省交通运输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入国家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深化财政支出改革,推进规范管理和绩效考核,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尤其是基层和边远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同配合,科学调控金融资源,力争贷款增幅保持全国前列,对实体经济、涉农和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贷款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产业基金募资等直接融资实现新突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近年来我省物价运行的特点是上涨易、下降难。我们要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全面加强生产、流通、市场三项建设,巩固物价调控成果,确保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为引导市场预期、深化价格改革、保障群众生活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以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为目标,以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努力取得更大成效。加速构筑循环工业体系。制定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围绕培育十大特色产业的战略目标,大力培育和引进市场主体,提升三大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继续推进“双百”工程,启动百亿产业项目、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新建太阳能利用电站1000兆瓦以上。加强政策引导,分业分企施策,推动铁合金、水泥、光伏、乳制品等行业兼并重组和结构优化,加快电解铝等原料产品精深加工步伐,支持高载能企业建设余热发电和尾气综合利用项目,支持军工及配套企业加快发展,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整体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力争新增60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旅游倍增”计划,扎实推进10个文化聚集区建设,在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融合发展上迈出新步伐。提升金融消费、网络购物、社会养老、医疗保健等生活性服务业层次,培育新兴消费热点。把握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好物流园区、“三网融合”等项目。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消费贡献率提高7个百分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深入实施50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推动“123”科技工程的重点转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全面推进“1020”农牧业科技工程,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努力在促进城乡区域互补互动、一体化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强化“三农”基础地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农村种粮补贴由每亩45元增加到75元。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种植、养殖、制种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支持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全面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和浅山干旱地区水利综合工程。力争完成水利投资53亿元、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制定全省城镇化发展规划。启动西宁新区和格尔木新区建设,加快海东撤地建市和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州府所在地城镇质量,推动大通等资源枯竭型城镇转型发展,促进特色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个性化发展。实施一批市政道路、桥梁、供水排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园林绿化和信息化等公共服务项目,提升人口集聚区承载能力。着眼破解“双二元结构”,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一批县域产业集中区,重点培育1000家中小微企业。力争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制定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湟水流域百万亩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青海湖、湟水流域、柴达木等区域的生态建设,提高生态工程覆盖面。坚持先行先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监测评估和考核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深化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完成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年度任务。推进湟水流域由单一治污向集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景观休闲和防洪泄洪为一体的综合治理转变,力争“十二五”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兑现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庄严承诺。

  (四)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民生建设水平。今年我省财政收支压力较大,我们要遵循“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原则,努力集中75%左右的财力,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民生建设取得新进展。重点办好十件实事:一是推动就业增收。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面向尚未就业的高校和中职毕业生实施专项就业培训工程,实施园区企业用工万人培训计划和三江源生态移民技能培训计划,确保新增城镇就业5.6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100万人次。推进收入分配制度和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完善津补贴制度,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稳定增收。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障覆盖面,视情提高有关社会保障的水平。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三是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施三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启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增加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今年,我们将扩大对学前一年教育和三年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资助的范围,让“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覆盖到全省各地。四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健全大病商业医疗保险运行机制。着力推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服务设施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继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推进“康福家行动千村万户工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五是推进城乡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5.53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建设6.5万户、游牧民定居2.57万户,继续实施国有垦区危旧房改造,提高城乡居民住房的人均面积、质量和成套率。更加注重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管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六是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解决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乡村便民桥梁200座。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使流通网络覆盖全部乡镇和85%的行政村。七是加强扶贫攻坚。用好国家集中连片扶贫政策,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完成36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3万人的易地搬迁,力争脱贫20万人。八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西新”五期工程、文化进村入户、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建设,扩大直播卫星户户通覆盖面,依法加强对卫星地面接收装置的管理。提高全省各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九是加大科普工作力度。重点面向青少年和农牧民开展科学知识普及行动,培育公众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省科技馆和科普队伍的服务功能,扩大影响力。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农牧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扎实开展“科技周”、“三下乡”等活动。十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推行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并向城乡结合部及乡镇延伸,实施乡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完成一批村庄整治和绿化项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我们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把钱用在刀刃上,为各族群众的福祉做出最大努力。

  (五)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实现新玉树建设目标。今年是玉树重建的决胜收官之年。我们要高质量地完成剩余住房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与和谐家园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实施产业恢复提升规划,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大电网进玉树等重大支撑工程,着力提高公共设施和城市运营管理水平,尽快使灾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将是玉树从灾难走向新生的历史转折。我们要隆重举行玉树灾后重建胜利完成纪念活动,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展示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深入挖掘和弘扬一批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激励全省各族人民在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1日 17:12 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徐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