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文化和旅游成为人们物质追求和精神向往的一种新的方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日益显现为新型文化业态,这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和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

  旅游是传播和发展文化的载体。旅游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其本质还是一个文化活动,具有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文化因旅游得以广为传播。对旅游者来说,旅游消费的实质是文化性消费或消费文化。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无时不表现出在文化时空上对稀、奇、古、怪与美的追求,在时间上表现为对传统历史文化或未来新型文化的向往,在空间上表现为对体验与探索异域文化的渴望。旅游对文化的影响既是广泛的积极的,又是外在的和有形的。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内容。文化融入旅游,给游客一种以愉悦为目的的异地性休闲体验,会增强旅游的生命力、吸引力,提高旅游的档次和品味,旅游因文化更富魅力。旅游赋予文化内涵,犹如给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带来二次创业。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既是强大的深刻的,又是内在的和无形的。通过文化产业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弘扬民族民俗文化,彰显地域地区形象。没有文化的旅游,往往被游客评价为文化缺失甚至没文化。

  由此可见,旅游与文化虽有其独立性,其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实质是旅游文化化、文化旅游化。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程度愈强,旅游产业文化含量愈高,文化和旅游的产业链愈长,旅游文化的附加值愈多。相反,则将失去影响力和竞争力。

  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注重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挖掘和阐发,把本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旅游文化往往与当地的地质地域文化、山水生态文化、户外运动文化、民俗宗教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等紧密相联,这都成为我们汲取和创作的源泉。旅游文化具有地方性、特色个性,也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地域的差异性和群体的共享性等特征,决定了旅游文化的观察尺度既要立足当地又不能局限于当地,亦应超越短期的视野、狭隘的地域和个体的维度,从历史长河、开放视角、核心价值的尺度,去把握旅游文化的精髓,从而对当地旅游文化形成更广更强的认同和共鸣。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游客消费需求。旅游文化是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求异或者从众,与旅游文化环境的异质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发展这一产业,改善旅游文化消费条件,延伸旅游文化消费链条,提高消费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既要支持大的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更要支持鼓励便民的文化消费服务。加强旅游文化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宽旅游文化消费领域,积极培育新的旅游文化消费热点。针对大众消费特别是青少年消费特点和趋势,推出更多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吸引力强的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

  坚持旅游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近年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在旅游文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旅游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要进一步推进旅游、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旅游文化企业技术、服务和内容创新营造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旅游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在创意。伟大的创意能超越旅游文化的障碍。例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通过舞台科技改变了表演空间、色彩、虚实场景与叙事方式,造就了新的审美语系,使音乐、灯光、舞美、场景富有历史厚重感和现代感染力,让人震撼六根、穿越历史、沁润心灵、激荡快乐、享受文化。

  坚持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旅游文化业的发展既包括产品、市场、目的地建设,也包括生产要素、产业要素、服务要素的完善。要高水平、高起点地编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和壮大旅游文化产业,推动旅游文化与体育、信息、物流、制造、建筑、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引进、扶持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领军企业,培育一批旅游文化品牌,聚集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旅游文化产业景区、基地、园区和集群。要不断强化项目支撑、金融支持、财税扶持、土地政策、人才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旅游文化企业也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创新商业模式、运营方式,通过市场来真正体现优秀原创作品的价值,增强原创性、可行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将旅游文化的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充分挖掘出来,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

  加大资源的保护力度。旅游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古籍保护工程,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制,加大特色文化保护开发力度,使物质文化遗产“凝固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重复、抄袭、翻版,源于原创力的脆弱,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既要保护好“文脉”,也要保护好“龙脉”。森林是我们的命根子,水系是我们的心血管,生态是我们的最大资源。在生态资源保护上,正如党的十八大所指出的那样“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爱护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鸟一兽,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旅游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协调起来,实现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使全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到资源保护的益处,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加大旅游文化产品的营销力度。从营销来说,开展全面营销,使城市营销和旅游营销一体化,宣传和促销一体化。政府进行形象宣传,强化品牌性信息;企业跟进产品促销,完善服务性信息;游客口口相传,形成后续性信息。构建政企联合、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加大新闻宣传、活动营销力度,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网络营销,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善于开展“卖故事”式营销,讲述旅游文化故事,讲述故事里的事、故事外的事,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感动身边人。(作者:武隆县委宣传部 马奇柯)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4日 06:24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