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如何走后发赶超路——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贵州是我国西南多民族聚居的山区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能矿资源丰富,区位条件良好,发展潜力很大。怎样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着力解决的课题。

  抓住用好国家宏观调控机遇

  近年来,贵州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迈上一个新台阶,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列全国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位居全国第3位,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但欠发达的基本省情仍未改变,只有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一个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以往的发展速度,才能跟上全国的发展步伐。

  当务之急是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机遇,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投资抓手。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民生保障、城镇建设等领域,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也是重要一步,我们的做法是,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力争五年内民营经济比重达到55%;加强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既要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又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建立健全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就业培训、创业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资源禀赋的互补性,规划建设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重点面向东南亚和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省外企业来贵州投资;加快口岸和大通关体系建设,争取口岸签证权,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工贸易承接基地、出口基地建设,建设贵阳“无水港”,建立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持与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和深圳、宁波、青岛、大连等对口帮扶城市的交流合作。

  在扩大总量中调整结构

  贵州现已初步形成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多极发展的局面。但还存在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性产业比重大、产业层次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必须坚持在扩大经济总量中调结构,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调整,走调整型发展路子。

  走好这条路,有三个着力点。一是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的思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贵州立体型、多样化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抓好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工作;发展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加快水利工程和基本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打造茶叶、马铃薯、蔬菜、辣椒、肉类、果品等产业链,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二是调整工业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进资金和适用技术,增加工业的就业规模、资本规模和产值规模,提高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主导产业链延伸,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大企业带动、发展中小企业来激发工业活力;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资源加工产业一体化,重点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以航空航天为依托的装备制造业和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打造白酒、两烟、茶叶、特色食品和民族制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企业上市助推行动计划”,培育壮大一大批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开发区。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抓好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加大旅游市场开发力度,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金融、会展、研发设计、动漫创意、软件产业、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基地,引进企业总部、地区总部,发展总部经济。

  打破瓶颈制约

  这些年,贵州一直在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仍显滞后,必须突破这些制约,走跨越式发展路子。

  打破瓶颈制约,要三招并用。一是实施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加快建设连接周边省份的17条陆路通道,力争三年内县县通高速,油路通村率达50%以上。加快长昆、贵广、贵阳市域等铁路建设,开工黔渝快速铁路,开工成贵、玉铜等铁路,推进攀枝花至黔江铁路建设;加快实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和20个以上骨干水源工程,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二是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协调、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相统一、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抓好城镇规划、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区城镇化道路。加快贵安新区规划建设,抓好市(州)所在地城市、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发展,推进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以特色中心城市和小集镇为主体、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三是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一批能够引领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后备人才;采取特殊灵活政策,实行“公开赛马”,引进和借用省外、国外高精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加快农村人才培养,把更多农村劳动力培养成真正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到“十二五”末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50万人。

  寓保护于开发之中

  贵州山川秀美,环境宜人,但总体上生态环境脆弱,破坏易、恢复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首先是从源头控制,坚持“疏”“堵”结合。“疏”就是在扩大内需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上下大气力,“堵”就是一律从严整治对存在环境欠账的企业,一律不审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总量控制要求、布局不合理和无成熟可靠治污技术的新项目;同时还要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察、保护和合理开发。其次是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推进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与改造;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循环式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发展循环经济与工业化进程的良性互动。再次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继续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合理调控、引导高载能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6日 08:31 来源:求是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