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聚合改革正能量 注入发展新动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实践要求、民意期待、社会舆论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决心,又一次聚焦到我国的改革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其精神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凝聚一切有利于改革协调推进的积极因素,化解改革中的消极因素,为改革协调推进注入积极向上的新动力,提高改革的科学化水平。

  充分认识改革对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二大以来,历届党的重要会议都强调推进和深化改革。十四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我们党始终强调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认为在改革上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当前,一些地方在具体实践操作上,重发展而轻改革,这与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现阶段中国的发展动力不足,与体制机制障碍有关,而后者又与改革不到位有关。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其实质,就是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实践创新和实践发展。现在有些基本面的问题,我们一直想解决且长期努力解决,然而却没有真正得到有效解决,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其背后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所致。要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深化改革。

  用辩证思维正确处理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发展已进入关键期,稳定已进入艰难期,确实遇到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攻坚克难。因此,要聚合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就必须处理好改革中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一是在改革方案制定的依据上,要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我国的改革前人未曾讲过和做过,没有现成模式可照搬,没有别人的经验可借鉴,只能按照中国的实际来办。因此,在改革问题上,应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中国具有特殊的国情,改什么、怎样改,也就是在改革的内容和方法上,只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来自“左”和“右”的干扰,反“左”要坚持解放思想,防“右”要坚持实事求是。

  二是在改革的原则上,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处理这三者关系的原则是:不能为稳定而稳定,应从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理解稳定,稳定是为了能顺利地改革和发展,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离开稳定,改革和发展便无法进行,在这个意义上,稳定压倒一切;不能为改革而改革,应从实现发展和稳定的角度理解改革,离开改革,发展和稳定就无法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应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不能为发展而发展,应从有利于推进改革和稳定的角度理解发展,发展好了,既有利于推进改革,也有利于促进稳定,更有利于解决中国的问题、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离开发展的改革和稳定都是难以为继的,在这个意义上,发展是硬道理。

  三是在改革的操作方法上,要正确处理大胆推进和心细求稳的关系。中国的改革是一场很大的实验,会有风险,步子大风险也大。对此,我们不能向后退缩,退是没有出路的。有效的办法,就是邓小平所强调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具体而言,就是要敢于承担风险,但要减少风险;应允许实验,但要选择好时机和方式;应允许失败,但要减少失败;不怕出现问题,但发现问题赶快解决;不怕犯错误,但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前进;应敢试敢闯敢于创新,但在处理具体事情上要谨慎小心;应预见可能出现的代价和风险,但应及早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应稳妥,但不能把稳妥变成停滞不前。

  用结构分析方法推进我国结构性改革

  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伴随社会结构调整而进行的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体制是由结构决定的,许多问题是由结构产生的,是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不解决,体制问题也解决不了。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注重体制改革,而当前我们的改革也主要是在体制层面进行的。但社会中许多问题通过体制改革并未能得到解决。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未能认识到“社会结构”这一更为根本的问题,也未能在实践层面自觉主动地推进社会结构改革。结构及其运作方式是产生中国许多问题的一个“根”,中国的总问题说到底是结构性问题。

  为此,应根据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遵循中央有关精神,把体制改革深入到结构改革上来。结构改革有几层涵义:第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造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从市场经济、社会组织、服务型政府三方同步协调推进改革,而不是单方面的改革;第二,任何一方改革都会牵一发动全身,因而必须置于大系统内从整体上来协同布局,按照三方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基本要求推进改革,而不是有快有慢的改革;第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既为社会组织培育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新要求,也为培育社会组织和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物质基础;培育社会组织,既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新要求,也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健全的人格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既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提出新要求,也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即深入推进以实现上述三方相辅相成为目的的改革,而不是相互牵制的改革。

  用顶层设计的思路建构我国改革的动力结构

  当前在对待改革的态度上,存在着不会改革、不愿改革、不敢改革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从总体上对我国的改革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使改革得以协调推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改革的突破口、路径、顺序、重点、目标、操作性、社会共识等方面,重构改革的动力结构。

  首先,坚持改革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应坚持有利于稳定和发展、体现民众的新期待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其次,选择好改革的突破口。使体制改革走向结构性调整,把调整各种结构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第三,选择好改革的路径。一是“内攻”,即从体制内部攻坚,如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内部攻破“堡垒”;二是“外推”,即从体制外部进行增强推进改革的力量,当外部力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反过来推动体制改革。我们既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内攻”式改革,也要按照上述改革原则,注重“外推”式改革。当这两种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合力,就会成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外部力量。第四,确定好改革的顺序和重点。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解决市场、社会、政府各自的领域定位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培育社会组织,培育公民的自主与自治精神,把权利与义务、平等与责任、民主与法治、能力与道德的统一,作为培育健全的公民意识和公民人格的核心内容;当市场经济和社会组织这两种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力量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第五,确定好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总体目标,一是以实现保障民生、机会平等、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服务均等、民主法治为导向;二是真正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三是让人人享受改革成果,使广大民众在改革中能得到更好的住房、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医疗。最后,在改革的社会共识上,全党上下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自上而下加大改革力度,既要有定心定力,又要在全国进行改革开放观教育,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改革开放确实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而激活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民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

  (韩庆祥)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9日 06:4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