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庄严宣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并首次鲜明提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愈发坚定“三个自信”,来自我们党自建党以来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的勇气,来自改革开放以来辉煌发展成就的底气,也来自我们的道路具备强大生命力的锐气。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源于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这条道路是否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并解决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艰辛探索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这些实践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找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正确道路。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看,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比较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完全有理由、有底气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发展进步、越走越宽广的光明道路。

  当代中国的进步,既是经济的进步、文化的进步,更是制度的进步。有人曾提出一个问题,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直不景气,为什么中国“风景这边独好”?如果只看到辉煌成就,刻意回避成就背后的制度因素,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道路是根本推力。其一,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和领导的政府都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这是发展的最大动力。其二,中国经济发展是市场运作和政府调控双轮驱动,既有效克服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弊端,又较好解决了市场失灵失控的问题。其三,中国特色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战胜发展中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奇迹”的背后是“中国道路”的胜利,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生动诠释,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还在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打破“定律”、改写“模式”的过程。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冲破了“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等思想桎梏。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有益实践和大胆探索中,我们党既看到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又看到了根据不同国情、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特色的特殊性,从而深化了对胜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性、科学性和规律性的把握。

  更加坚定理论自信,源于我们的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基础在于世界观、方法论是否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反映事物本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科学真理,直至今天,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现象这种穿透力、解释力、预见力。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拥有了这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就能够“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览无遗,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观察下面的山景那样”。颠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依然是21世纪人们开辟正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必须看其是否符合国情、切合实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产生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又有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克服那些超越各个阶段的错误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切实际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就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国情作出了科学的判断,并始终坚持从这一判断出发看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一个理论是否科学,还要看其是否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又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些理论既保持着根本上的一致性,又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有新的进展,充分展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治品格。

  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源于我们的制度越来越成熟,优越性越来越明显

  科学的制度安排是让一项事业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理念变为行动的关键。道路、理论、制度三者统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彰显制度的优越性是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制度的稳定性与活力性、公平性与效率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为当代中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社会活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在未来的实践中,只有坚持、丰富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突出制度的体系性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根本的制度保障。经过9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一整套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制度体系,涵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有深层的历史积淀,又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既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又有具体的实施路径。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制度体系,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有机结合。其中,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具体制度则反映和体现根本制度,具有强制性、约束性、操作性和一定的灵活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遵循制度的规律性是关键。建章立制需要讲求科学精神,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规律。马克思说:“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法律也好,制度也好,只有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能否形成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衡量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阶段,整个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成熟的程度不同,其特点、形式和发挥作用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我们缺乏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采取超阶段的做法,把将来才能办到的事情,硬要拿到现在来办,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制度,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成功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三个自信”,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表述,是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精神状态写照,是指引中国人民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阔步前进的精神火炬。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4日 08:19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