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温家宝首提“民众自由迁徙”温暖人心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温家宝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本次人大会议是十二届全国人大的首次会议,而且是换届会议,所传递出的关于中国政经走势的信息注定备受瞩目。温家宝总理在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的第二部分“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首次提到“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这一提法体现了对民众迁徙权、居住权的尊重,表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的关切,很温暖人心。

  农转非,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流动,是农民朋友以及农民子女的梦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以及相关制度改革的不到位、不彻底,“跳农门”成了一种奢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关乎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能不能打破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壁垒,实现民众的自由迁徙,已经成了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让人民群众自由平等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本质体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改革红利,人人有份。农民与市民,只存在居住区域的不同,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农业人口向城镇城市自由流动,应该是正常的,也是必须要在制度上予以保证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化建设,必然会有大量的农民离开原有的土地,向城镇城市流动。这些群体,能不能得到合理安置,特别是在市民身份的确认上能不能公平公正,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中之重。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失地农民子女不能享受到均衡平等的学校教育,以及在就业、住房、医疗、社保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平等,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诸多隐患。因此,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是改革的必然选择,是促和谐、稳社会、得民心的创新之举、德政之措,必将让改革“红利”最大限度、更大范围地落到百姓身上。

  得民心者,得天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的执政理念。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三农”工作、民生工作等,必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三农”工作,必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愿,坚决维护群众的利益,充分尊重群众的权利。“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是对民众生存权、迁徙权、居住权等权利的充分尊重,必将赢得百姓的交口称赞。

  当然,制约民众自由迁徙的因素,绝不仅仅是户籍或落户的问题。户籍制度只是个表面现象,它与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紧密相连,如果这些制度不相应改变,单纯给你一个户口,那公安局做这个事情是很简单的,还是很难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和彰显,也很难真正实现“民众自由迁徙”。另外,“自由迁徙”也不是无条件迁徙、随意流动,必须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约束下,但必须确保公平。因此,在打破户籍制度壁垒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和其他相关配套的制度改革,才能真正让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共沐改革的春风。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政府工作报告是每年全国“两会”的重头戏。它不仅是对上一年政府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更是新一年的施政纲要。让民众自由迁徙、安居乐业,是本届政府的建议,是新一届政府的职责,是民众的美好期盼,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制度设计、改革举措,必须切实落到实处,并且一抓到底、不打折扣、不打白条、不开空头支票,才能真正将这一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做实做好,也才能真正给人民群众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倪洋军)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7日 13:46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