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送别“农民思想家”吴仁宝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3月22日,雨后初霁,送别吴仁宝的追悼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举行。因为前来吊唁的人远远超出预期,没能参加吊唁、无缘再见他最后一面的村民和华西集团的职工们,只能在灵车即将经过的道路两侧,久久等候。队伍绵延数公里。

  “老书记就像慈父一样,他始终关注我们落后地区,我们全村人都特别感谢他,所以我作为代表,一定要送他最后一程。”历时两天,跋涉2500公里,贵州省开阳县川洞村村支书姚家洪从贵州赶到华西,就是为了送别刚刚辞世的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

  “农民思想家”吴仁宝是在3月18日晚上6时58分在家中去世的,终年85岁。连日来,两万多名村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吊唁者纷纷来到灵堂前表达哀思。

  “万米长廊”排满花圈

  一夜小雨,3月22日早晨,阳光洒在吴仁宝为之奋斗了48年的土地上。8时8分,吴仁宝追悼会在华西村民族宫大礼堂举行。这个礼堂,曾是吴仁宝生前经常开村民大会、每天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作讲解的地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父不在。”吴仁宝四子、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的吴协恩在追悼会上几度哽咽。“有人说,老书记去世,华西村将告别吴仁宝时代,但是我想说,生命重在精神的延续,父亲毕生奋斗铸造出的华西精神永远不会结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奉献精神不会结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不会结束,这种精神和要求就像血液一样,留在每个华西人的脉博里,它将被继承、被汲取、被发扬,它必将永远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持续推进,为民先行,责任永记于心。”

  追悼会结束后,数千名吊唁者步行前往吴仁宝家中进行遗体告别。龙希大酒店的东侧,是曾为让“华西人不淋雨”而建的“万米长廊”。吴仁宝家就位于长廊的一角,华西村398号,这是一幢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也是华西村目前硬件条件最差的住房,墙体上粉刷的白色涂料已经脱落,显得斑驳破旧。唯一显眼的是门上贴着的对联:百姓幸福我幸福,百年老店事业成。

  吴协恩说,父亲的箴言之一就是“永远不住村里最好的房子”。按吴仁宝生前意愿,其葬礼一切从简,灵堂被设在这座老宅中。“万米长廊”两侧逐渐排满了从中央到地方直至个人,以各种级别、名义赠送的花圈。空气中弥漫着百合花的清香。

  吴祥发是前来吊唁人群中的普通一员,他家住在距离华西村核心区域9公里外的华西九村,属于大华西范畴。2001年,吴仁宝提出“一分五统”的新方式,将周边20个村纳入华西村共同发展。原名彭蒿村的华西九村,就是那时候变成了大华西的一部分。“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得感谢老书记对我们的帮助。”

  何苇是华西村的一位导游,1999年从贵州到华西来,此后就一直没离开。老书记3月13日从上海的医院回到华西村后,何苇就去老书记家中看望过。“老书记一直叫我‘小贵州’,虽然我见他的次数不多,但他一直记得我。”何苇回忆起老书记的往事,眼里还含着泪。

  一对来自上海的70岁左右的夫妇手挽着手排队等候进入灵堂,“吴仁宝了不得,他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成了‘天下第一村’,这是一个无法复制的奇迹。”

  昏睡中醒来就喊“开会”

  从担任华西村书记以来,吴仁宝想得最多的就是华西的村民、华西的发展。一直到弥留之际,他最牵挂的还是他的华西、他的村民。

  其实在去年,乡亲们就发现老书记的身体“不对头”,咳嗽时间越来越长。去年11月17日,他率领100多名班子成员,到北京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当时他高烧39度,但仍带领大家宣誓:“有难官上,有福民先;伟大复兴,重任在肩。”

  有一次,他摔伤了躺在床上不能动,还要从会议室把话筒线拉到床上,躺着参加会议。他听说做一次“帕克CT”检查需要半天时间,怎么也不肯做,总说:“没关系,我身体好,挺两天就过去了!”

  1月6日,身体疼得厉害,吴仁宝终于答应做“帕克CT”,被确诊为肺癌晚期骨转移。1月18日上午,并不知情的吴仁宝仍然坚持赶到华西民族宫,为到华西的游客作“社会主义富华西”的演讲报告。当天,为他作普通话翻译的周丽看到他走路没劲、说话直喘、腰疼得受不了,忍不住掉下眼泪。3月6日,开完月度经济会议,已吃不下饭的吴仁宝才同意到上海看病,医生当即开出了病危通知书。

  “他几十年都是这个样子!”吴仁宝的妻子赵根娣说,他每天半夜才睡,三四点就起床,偶尔睡到五点醒来,总是说:“睡过头了!睡过头了!”他怕自己养成坐办公室的“坏习惯”,一直没有办公室,哪里有事去哪里。

  “华西村里就有高档的村民体检中心,村民都体检两三次了,发现了8个早期癌症病人,都救活了,可是他却没有体检一次!他都80多了,还怕耽误半天的工作时间呀!早一年去检查一定有救呀!”62岁、长期跟随吴仁宝拼命工作、当年人称“铁姑娘”的华西村党委常委赵荷芬泣不成声。

  “老书记在上海住院时,还不停喊我,要我整理材料准备开会。”在吴仁宝身边工作了20多年的孙海燕说,“他心里想的只有工作,没有自己。”

  3月13日,弥留状态的吴仁宝被接回家,前来看望的村民们不敢相信,在他们心目中无所不能的老书记仅几天时间就瘦得脱了形。14日刚清醒一会儿,吴仁宝就提议当天晚上开干部会议,研究党建和华西村建设情况。

  “感觉他呼每一口气都很痛。”华西村纪委副书记朱蕴海回忆,3月初已经明显感觉到老书记忍受着剧痛在坚持工作。

  16日晚上,吴仁宝说:“帮我,帮我。”家人把他扶起一点,稍微坐了起来,女儿吴凤英把氧气面罩调整好,感觉周围人很多,老书记说了一句:“开会。”“现在开始,不要来翻花样了。”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从病重起,我陪了18天,父亲很坚强,没有喊一声痛,跟周围那么多人讲了那么多事,讲来讲去都是国事村事,没有一句家事,对自己的身体、对家人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吴仁宝的女儿吴凤英告诉记者。

  “特色语言”成宝贵遗产

  今天在华西村的街头、厂区、社区,处处可见体现吴仁宝独特思想和语言风格的标语牌:“—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是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是富。”“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

  “老书记人虽走了,却为华西村留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遗产。他的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他的‘共同富裕’的理念和‘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精神,将成为华西村永远的财富。”吴协恩说。

  从30多年前开始,吴仁宝就经常向来访者发表介绍华西经验的演讲。退居二线以后,只要不出差、不生病,他几乎每天都要向前来参观交流的干部群众和中外游客宣讲“社会主义富华西”,迄今已有2000万人听过他的报告。周丽告诉记者,吴仁宝办事超常规,思想超常人,讲的话也引人入胜。“有时游客太多,他一天演讲6场。我们翻译都吃不消,老书记却精神饱满。”

  每天上午10时30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提前坐在华西民族宫,等着吴仁宝登场。“我们在建的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为什么是328米呢?因为,北京最高的一座大楼高度是328米,华西村要和首都高度保持一致。”老书记一开口,就引发了台下一阵发自内心的笑声和掌声。

  聆听吴仁宝语录,可以深切感受到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历久弥坚的精神信仰,体会到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干部责任感,触摸到一个农民思想家的智慧光芒。

  “仁宝”牌报告,与华西金塔、农民别墅一起被列入赴华西参观游览客人的必选项目。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没有听吴仁宝作报告,也不算到过华西村。

  曾经有人问老书记,你的幸福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任何事情都挫伤不了我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

  为华西工作了几十年,上级奖励给吴仁宝的奖金累计起来超过1.3亿元,他却恪守“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的准则:“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我拿这些钱干什么呢?我不愁吃,不愁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到走的时候,你有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与几百块、几千块、几万块都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上,我早就想通了。”

  吴协恩告诉记者,老书记走了,但他的特色语言深深烙在华西村党委班子的心上。他们决心扛起华西村这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旗,服务人民不能变,共同富裕不能变,实现“中国梦”中的“华西梦”。

  《吴仁宝箴言》与光明日报

  几十年来,吴仁宝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朴素却睿智的语言风格,被誉为“农民思想家”,这一现象引起了光明日报的关注。

  2011年4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吴仁宝箴言》。这些箴言,是从吴仁宝大量的讲话、访谈和文章中,通过精心遴选,依据吴仁宝的思想轨迹进行整理,从正心、明德、修身、治村、为官等18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分类。

  “《吴仁宝箴言》出版后,我把新书送给老书记,老书记仔细翻阅后,非常高兴,并叮嘱我们要增加内容,把他最近的思想闪光点增补到书中去。”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朱庆告诉记者,吴仁宝还精神百倍地表示,现在他已经82岁了,但他要干到88岁,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配合《吴仁宝箴言》的出版,光明日报连续12天刊载了《吴仁宝箴言》,囊括了老书记特色语言的精华部分,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幽默而富有哲理。

  应中组部、中宣部邀请,吴仁宝带着《吴仁宝箴言》这本书,前去宣讲“社会主义富华西”。如今,在华西村的民族宫、华西金塔等景点的特色商品部,《吴仁宝箴言》成为游客青睐的“华西精神特产”。每逢有外地的参观团来华西村,《吴仁宝箴言》也是华西村必备的馈赠礼品。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说:“老书记非常看重光明日报。因为光明日报总是能抓住时机,发现思想领域的新动向。”华西村建村五十周年前夕,吴仁宝专门邀请本报记者前往采访。他对记者说,“光明日报和华西是老朋友,你们要多到华西走走、看看,了解华西的新变化。”

  老书记最得意的是他一手创建的特色艺术团。他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于1988年成立“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组建了华西特色艺术团,每年在村里演出300多场,成为村民接受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回忆,2011年他来到华西村,老书记热情接待,早上10点,他们一起来到民族宫听老书记向游客宣讲社会主义,半个小时的宣讲结束后,他走下主席台,一起坐在观众席观看华西特色艺术团的演出。“这些运用地方锡剧、越剧等唱腔排演的节目,编排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华西村民身边的故事,舞台两边都有字幕,演员边唱字幕边滚动,不仅本地村民听得懂,连外来游客也能看懂。”

  孙海燕告诉记者,不少节目都是老书记自己创作的。“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由吴仁宝作词的《华西村歌》感染了每一个来华西的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那就是“相信共产党、相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

  在老书记去世后的这些天,各路媒体记者们纷纷来到华西,关注这位“农民思想家”的前世今生,在他们手中,都拿着一本华西村赠送的《吴仁宝箴言》。

  (记者 苏雁)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3日 10:01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