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聚力实干共圆贵州“中国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国梦”的深情阐释,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豪迈热情和坚定决心。“中国梦”是一个国家的共同期待和共同努力。现阶段贵州的“中国梦”,就是通过4000万贵州儿女的激情奋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年3月7日,李克强总理两会期间参加贵州团审议时指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十分紧迫。如果缺失了贵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完整。贵州山川秀美、人民勤劳、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只要挖掘潜力、发挥特色,自己更加勤奋努力,国家加大支持力度,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中央对贵州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是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贵州代表团成为媒体聚焦的新闻富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唯一一场由省区市召开的专场记者会上,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面对上百家媒体、近300位记者,围绕“欠发达地区如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详细阐释了贵州同步小康的思路路径和决策部署——

  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走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后发赶超之路,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提速转型、后发赶超,千方百计做大总量、做优结构。着力构筑“六大体系”,大力推进“5个100工程”重点发展平台建设,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坚持高扬“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点燃贵州干部群众的激情与自信,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切实树立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

美丽贵州,春意盎然——3月摄于余庆县大乌江镇。 徐启俊 摄

  坚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之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把社保作为民生之依,把稳定作为民生之盾,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同步小康自我加压

  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2012年召开的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把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明确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有目标,有指标——自抬门槛,自加压力。

  在全面同步小康创建工作中,结合省情,我省提出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

  “三个不能代替”,即不以省的全面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全面小康,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老百姓直观感受的“三个不能代替”,通过同步小康创建,切实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增加,民生得到改善,人们感受到巨变。

  “三个核心指标”,即到2020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按照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贵州省有农村贫困人口上千万人,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三成以上。面对差距,贵州唯有自我加压、奋力追赶。

  核心指标的目标值是以县为单位设定的最低标准,对发展困难县来说是一个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标准。省委、省政府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以干事创业的实绩造福于民,全身心投入到同步小康创建的工作中。

  有路径,有步骤——壮大县域经济,培育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对我省而言,以县为单位推进全面小康,是符合时代要求和体现贵州特色的路径选择。

  我省县与县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据初步测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高的县与最低的县相差40多个百分点。2013年1月12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据各县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分类分期有序推进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活动,“抓两头带中间”,鼓励发展先进县率先达小康,支持发展中等县尽快达小康,帮助发展困难县如期达小康。通过省直管县试点、“撤乡建镇”、“撤镇改办”等探索实践完善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县域功能和发展活力。

  从2013年起至2020年,我省将对88个县进行监测考评,每年发布各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监测报告。

  既要赶,又要转——“两加一推”,后发赶超。

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地处月亮山深处的榕江县计划乡303户苗族、水族同胞,高高兴兴地住进了县城。 胡雁 摄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过去五年,贵州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翻了一番以上,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排位上升到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创造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的“贵州速度”。

  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目前,小康进程大体上落后全国平均水平8年,落后西部平均水平4年。

  今后几年,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我省肩负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要做到在赶超中转变,在转变中赶超。

  “赶和转”、“好与快”是辩证统一的。处理好“赶”与“转”的关系,首先要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把“慢”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就我省来说,只有加速发展,才有科学发展,才能缩小与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步跟上全国发展步伐。

  同步小康有时间表,倒逼贵州要加快发展,必须把发展的速度拉起来,否则会被甩在小康的门槛之外。保护好青山绿水,倒逼贵州要转型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循环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变青山绿水为“金山银水”。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主题,突出主线,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以调整促转型、以开放促开发、以民生带发展,着力扩大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着力突破交通、水利、环保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切实提高工业经济、城镇人口、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四个比重”。

  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城镇化率低,是贵州加快发展的瓶颈,也是贵州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所在。省委书记赵克志准确概括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贵州发展的重要作用:“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支撑,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

  2010年下半年以来,“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相继“出炉”。贵州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走有特色、集约型、生态化的山区城镇化道路,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黔中经济区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批复实施,大力培育发展黔中经济区城镇群,推进贵阳至各市州中心城区城镇带建设。

  有信心,有勇气——凝聚力量,奋力攀高。

  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树立和形成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文化思想。在干字当头中推动后发赶超,在改革开放中树立包容合作文化,全省干部群众的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前所未有的坚定。

  信心来源于中央给力、自我发力、社会助力。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首次从国家层面将贵州的战略定位确定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以及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以及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这一文件的出台,象征和标志着中央将贵州后发赶超、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不仅为贵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还用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助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激发了黔中大地积蓄已久的力量,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贵州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发2号文件出台后,贵州迅速梳理出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强银企对接。截至目前,共有35个国家部委或单位相继出台了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

  2012年,贵州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6%,继2011年后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贵州高原一片繁忙,一批产业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一些企业夜以继日加紧建设,一些投产达产项目已效益初现。仅一年多的时间,在中央及国家部委支持下,贵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大批产业项目已从国发2号文件中“落地”到黔中大地。

  信心来自“双重机遇”、“双重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国发2号文件深入实施,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贵州发展活力迸发,进入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蕴蓄强劲发展动力。

  贵州比较优势显现。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改善,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日益突显。能源、矿产、生物资源丰富,劳动力等要素充分,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原材料精深加工提供了重要基础。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文化多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贵州后发优势突出。借鉴和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通过高端引进、高头嫁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可以利用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在社会发展的某些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

  信心来自“五重红利”的不断释放。

  资源红利。我省能矿、文化、旅游、生物资源丰富。随着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潜在的资源都会升值。

  生态红利。我省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宜游,拥有投资者非常看重的生态条件。外来投资者、旅游者都能分享生态的美丽。

  劳动力红利。我省每年新增60万劳动力,每年返乡40万到60万农民工已成为熟练工人,具有投资者非常看重的打工经验和素质。

  政策红利。有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特别是国务院的2号文件,专门就贵州又好又快发展出台含金量很高的政策,这个红利正不断释放。

  改革红利。逐步营造改革开放的红利,让更多的人分享贵州发展的机遇。

  着力构建“六大体系”

  依托资源禀赋,集中打造“五张名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关键瓶颈;立足贵州山区特色,协调推进城镇化;坚持“民生为本”,发展社会事业;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抓好重点生态工程,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今后5年,我省将通过构建符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体系、面向基层面向民生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助推科学发展的动力支撑体系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

  依托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

  集中力量打造酒、烟、茶、特色食品和民族制药“五张名片”,把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贵州白酒香飘全国。我省把白酒产业作为千亿大产业打造,到2015年,全省白酒产量将占全国白酒市场份额的10%左右。

  烟草是贵州的重要特色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将提高“两烟”生产水平,实现由烟草大省向烟草强省转变。

  阳春三月采茶忙,遍布贵州各地的茶山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目前,我省茶园面积达524万亩,预计到今年4月可达550万亩,茶园面积排名全国第一。

  2012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支持一批特色食品产品争创国家名牌。到2015年,培育50至80家亿元级食品加工企业。

  我省是全国最适宜中药材种植中心区域之一。到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500万亩以上,实现民族医药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建设成为全国中药材主产省和民族药业大省,打造“中国苗药之都”。

  “五张名片”之外,我省将加快以煤电铝、煤电磷、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带动资源深加工,让资源“吃干榨净”循环发展。到2015年,煤电磷产值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超过1000亿元;煤电铝产值翻两番,超过1000亿元;煤电钢产值翻一番,超过1000亿元;煤电化产值翻三番,超过1200亿元。形成3个千亿元级产业聚集区;形成15个百亿元级集团企业;矿产资源就地精深加工转化率超过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60%。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关键瓶颈——

  贵广高速铁路、沪昆客运专线、成贵客运专线和渝黔快速铁路正加快建设;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开工,2015年将基本实现县县通目标;民用航空打造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覆盖全省9个市州13个支线机场的“一干十三支”机场布局;加快建设乌江、南北盘江和红水河通航设施。2017年,贵州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超过3800公里,水运通航能力超过3000万吨。

  全省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实施,今年将新增8个县通高速公路,建成高速公路650公里,在建高速公路2279公里。截至2月18日,今年累计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68亿元,同比增长58.8%,项目总体推进良好。

  立足山区特色,协调推进城镇化——

  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重点、小城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贵州举全省之力加快贵安新区建设,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计划建设100个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等不同类型的特色示范小城镇,重点打造100个城市综合体,实现错位发展。通过“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及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围绕“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定位,茅台酒的产地茅台镇,已经成为全省城镇化建设的示范龙头,我省将把这里打造成宜游、宜业、宜居的示范名镇,让游客游得更好,让酒产业发展得更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

  坚持“民生为本”,发展社会事业——

  2013年,我省压缩5%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用于实施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9+3”计划,并以控辍保学为重点,争取确保以县为单位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

  位于贵阳清镇市的贵州职教城2012年3月开工建设,现已建成校舍30万平方米,4所院校顺利入驻。到2015年,将有35所职业院校在这里聚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从这里走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促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能源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电信等领域,壮大民营经济实力,提升民营企业家创业创新能力。

  入驻毕节的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汽车制造厂,年产载货汽车31万辆;年产400多万吨的海螺盘江水泥厂不但实现污水零排放,还利用水泥余热每年发电超1.4亿千瓦时,年产值超5亿元。

  抓好重点生态工程,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相融合,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完成营造林400万亩,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200平方公里。淘汰落后产能2000万吨,城市和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3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此外,还将完成营造林1550万亩,治理石漠化62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到2017年达到47%。

  2007年至2012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从34.7%提升到43.2%,森林资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增加碳汇、美化环境的作用明显增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爽爽的贵阳”知名度不断提升。到2012年底,全省森林面积增加到1.12亿亩,森林覆盖率增至42.53%。

  集中建设“5个100工程”

  集中建设包括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在内的“5个100工程”,以此作为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支撑点和发展增长点

  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重要部署,集中建设“5个100工程”,作为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支撑点和发展增长点。

  这是发展的大平台,集聚更多要素,积蓄更多能量。这也是大擂台,企业有腾飞的空间,各类人才在这里一展身手。

  100个产业园区建设分秒必争——

  3月22日凌晨5点。贵定县昌明经济开发区灯火通明。浙江产业园内,挖掘机伸出了长长的胳膊,运土车川流不息;标准化厂房里,工人满头大汗,正安装窗户玻璃。开发区办公室里,一群“夜猫子”在打电话安排工作。园区干部黎琨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分组值夜班。开发区今年计划招商引资到位40亿元以上,新增小型企业开工20个以上。

  昌明开发区是我省重点打造的100个产业园区之一。产业园区是我省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和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将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插上腾飞之翼。今年,100个产业园区,着力完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设施和环保设施,计划新建标准厂房300万平方米。

  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增收引路——

  3月22日下午4点,龙里县湾寨乡农业园区,30多岁的梁红梅正在地里麻利地掐豌豆尖。她的“身份”是生产小组长,“管着”30多户种菜农户,负责发布政策信息、提供种菜技术、告知市场价格……

  园区管理中心有电脑监控。工作人员将采豌豆尖的现场镜头放大:“可以看清楚农户使用什么农药。我们生产的是无公害蔬菜,必须监管到位。”

  湾寨乡农业园区是重点打造的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将发挥山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突出培育重点产业,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引导农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参与建设,推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配置。

  100个示范小城镇点缀高原——

  生态移民小区“白沙水乡”是眼下余庆县松烟镇最漂亮的小区。两排上百栋乡村别墅分立人工河两岸,一式的坡屋顶、格子窗、雕花吊檐、白粉墙、蓝瓦面。3月22日,镇新农村办主任李福强告诉记者,今年全镇有180家农户搬到镇上,多数是发展烤烟等产业或是在外打工致富的农民。

  松烟镇是我省重点打造的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

  2012年,我省城镇化率为35%,落后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贵州实现跨越发展,重点在农村。打通城乡发展血液的传输带,使基础设施往乡村延伸,公共资源向乡村配送,城镇化是必由之路。

  我省确立了组团式、点状式发展思路。举全省之力加快贵安新区建设,重点建设黔中城市群,形成集群优势;建设100个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等不同类型的特色示范小城镇。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特色。产城互动,突出产业特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贸则贸、宜游则游。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加快建设。30个省级示范镇将率先出形象、出效益。

  100个城市综合体分层推进——

  拥有1830万方超级体量的贵阳花果园项目,正在打造“六横六纵”十二条市政主干道。1230万方住宅,8所国际名校,三甲综合医院……随着花果园项目建设不断推进,一系列超前规划正逐一呈现。将居住、办公、商务、休闲、生态、娱乐等完美融为一体,使得这个城市综合体始终处于动态中,无时无刻不散发着活力。

  花果园项目已经成为重点打造的100个城市综合体中的明星。按照体现山区城市特点、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文明特征的要求,贵州探索具有特色风格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新路,坚持分类指导,从商贸、居住、会展、旅游、文化等方面进行功能区分,实现城市综合体错位发展。坚持分层推进,将贵阳市和贵安新区等的城市综合体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市(州)政府所在地、经济强县县城和其他县城的城市综合体建设。

  100个旅游景区绚丽绽放——

  3月22日,百里杜鹃的金坡和普底景区,延绵上百公里的杜鹃花争奇斗艳。目前,进入毕节的杭瑞高速已开通;毕节飞雄机场已经校航成功。百里杜鹃景区谋划旅游项目431个,目前已启动建设重点项目79个。

  百里杜鹃景区是重点打造100个旅游景区之一。我省立足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着眼于创新旅游业态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旅游景区品质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著名旅游目的地,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带动力。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景区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加强旅游景区综合管理和功能配套,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幸福贵州民生为本

  坚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之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把社保作为民生之依,把稳定作为民生之盾,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民生为本。同步小康,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省委书记赵克志说,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待是我们责任担当的信心源泉,是我们认真履责的强大动力。夺取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贵州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疾苦急于一切、群众呼声先于一切的理念,心系群众、践行宗旨,与群众心连心、“一块苦”、“一块干”,让群众有奔头、有想头、有盼头、有劲头。

  从实施“百乡千村”扶贫工程,到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到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从提前完成义务教育攻坚任务,到全面实施家庭救济困难学生资助新政策;从提前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到所有城市建立和实施廉租房制度;从全面实施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从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到农村中小学校爱心营养午餐;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到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仅2012年,贵州的民生投入就逾660亿元,全面完成“十六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其中扶持设立微型企业2万户,带动就业1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万人。投入18亿元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3万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05万学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4%和14.7%。

  “第一民生工程”是扶贫。

  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019万人,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三成以上。贫困是我省小康建设最大短板。贵州以非凡的胆识和气魄,背水一战,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过去五年,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贫困地区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行政村基本通公路,乡镇基本通油路或水泥路;解决了14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0多万亩;农村电网网改率达到98%,实现了乡乡通宽带、行政村通电话;改造农村危房144万户……

  2012年,贵州减贫140万人,5个重点县125个贫困乡“减贫摘帽”,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增长17.9%。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53元,实际增幅达14.9%,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2012年5月,贵州宣布正式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在9年内把200万贫困群众搬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规模最大的移民工程。目前,首批180个安置点2.27万户10万人全部搬进新居。

  决战贫困,贵州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突出开发式扶贫,调整产业结构,十大扶贫产业呈现良好态势;创新激励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减贫摘帽”激励政策措施;创新金融扶持机制,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其他部门资金等多元投入;创新大扶贫机制,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合力攻坚。

  最直接的民生是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贵州下决心:穷省也要办大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新增财力更多投向教育,力争从现在起经过两届政府的不懈努力,以农村特别是贫困、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和农民工子女等重点群体为关键,基本解决贵州教育问题。

  决心化作行动。2012年,我省教育经费投入达427.53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8%,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4%。

  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5个县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使近417万农村学生从中受益。2013年秋季学期,这项计划将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

  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2012年底,省委省政府决定,削减省、市(州)、县三级行政开支的5%,从2013年起,在全省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

  最迫切的民生是就业。

  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贵州把全民创业作为“第一富民举措”。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计划每年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实施个人筹资10万元、政府补助5万元、银行贷款15万元、营业后返还15万元的“3个15万元”工程,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大中专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有机会创业,同时孵化一批具有稳定成长前景的微型企业。

  住房、医疗是老百姓关切的民生。

  城镇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一再提速。原计划在2016年完成的192.4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数度扩容。

  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加大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和力度,截至2012年底,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03%;从2013年1月起,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342元以上,农村低保年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1799元以上。

  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全省的发展差距,贵州同步小康路上构建民族和谐。

  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放战略的政策机遇,贵州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各类资金项目投入力度。出台《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确保到2020年,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有重点、有特色、有载体,贵州抓住解决事关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实施《“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涵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四个方面,扶持推进500个少数民族贫困乡镇、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和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民族教育、民族博物馆建设、民族古籍抢救……

  解放思想转变作风

  以“十破十立”为重点,在全省开展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转变作风,3万名干部、大学生下基层

  贵州的“中国梦”,要靠解放的思想去推动。

  贵州的“中国梦”,要用聚力的实干去实现。

  点燃每个人的激情与信心,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的关注点。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力推进同步小康建设的过程中,贵州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意志、点燃激情,在转变作风中迸发活力、推动跨越。

  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以“十破十立”为重点,在全省开展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破除制约贵州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体制障碍,促进全省上下观念新、方法新、作风新,各级干部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广大群众创业、创新、创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十破十立”,指的是:“破除信心不足的思想,树立敢于争先的意识;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破除自我满足的思想,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破除封闭保守的思想,树立包容合作的意识;破除消极等待的思想,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破除怕担责任的思想,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破除说多做少的思想,树立干字当头的意识;破除反应迟缓的思想,树立立说立行的意识;破除忽视产业的思想,树立工业强省的意识;破除不跑不要的思想,树立积极争取的意识”。

  一场广开言路、问计于民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迅速在全省掀起。

  省检察院坚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当日事当日毕等措施;团省委通过活动激发广大青年干事创业的激情,让青春在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中焕发绚丽光彩;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要求全州上下对照标杆找差距,改进作风,破解难题,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贵定县创造性地推行了科级干部、挂职干部和驻村干部“三级召回”制度,破除以往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旧传统,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用人机制。

  余庆县松烟镇开展“干部双向选择”,把干部选择权下放到各股、站、所,动动干部的“铁饭碗”,激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榕江县破除就近搬迁安置的常规,开启农民进城的绿色通道。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把计划乡摆王、摆拉两个村303户苗族水族同胞,陆续从边远的月亮山腹地移民到县城,并帮助他们就业。

  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同步小康的保障。为了群众的信任和期待,作风就要更加过硬。作风是形象,更是力量。

  踏着嶙峋的山路,长顺县敦操乡34名干部背着装满生活物资的背篼为村民送上生活必需品。小小背篼,盛满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盛满了爱岗敬业的职业期许,盛满了与百姓的“鱼水情深”。

  “背篼干部”只是贵州干部同步小康路上的一个缩影。

  今年,贵州省委决定在坚持“帮县、联乡、驻村”工作的基础上,选派2万名干部和1万名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组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成队建制对6000个行政村进行集中帮促。

  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科技部门帮专业村,切实提高“帮县、联乡、驻村”工作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黔西南州组建370个“金州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按照“熟悉农村工作、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和领导发展能力强、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标准,明确370名驻村工作组组长,选好配优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

  贵阳市在驻村点安排上,围绕有利于整合派出单位资源、有利于发挥干部特长、有利于解决村一级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驻村干部。重视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抽调120名80后年轻科级干部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

  关岭自治县在驻村干部选派上注重老、中、青搭配,在安排干部驻村上注重发挥干部特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将烟草部门干部调整到烤烟种植大村,将法院干部调整到治安乱村等,提高驻村工作针对性。

  3万名干部背起行囊,奔赴全省6000个重点村,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沉下身子领着群众琢磨村里的事。

  拼搏奋进、充满自信与激情的贵州,努力实现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双重崛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贵州同步小康,终将梦圆。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4日 17:52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徐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