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领导干部上讲台利于提高培训质量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这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10年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的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培训规模不断增大,培训内容方式不断创新,制度化、规范化稳步推进,但相对于培训数量来说,培训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而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关键在师资。

  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所需要的师资,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方法,还需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无非就两条,一是培养现有的教师,促使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条就是扩大教师队伍,增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师资。

  积极选聘领导干部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领导干部有许多共性特点,但也有一些个性差别。有的领导干部擅长执行,能够很好地完成组织任务,但不善于总结,不太容易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规律。而那些既能够很好地实践,又善于总结归纳的领导干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领导干部,才是最合适的教师。选择领导干部担任教师,一切从实际出发,按需选择。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已陆续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其中也包含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关键是依据本地区本部门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需要,依据现有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结构,有针对性地选择入库领导干部,尽可能把干部教育培训真正需要的领导干部纳入其中。师资库应实行动态管理,依据领导干部讲课的实际效果及时予以调整。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好的领导干部担任专职教师。延安时期,为解决教员的短缺问题,我们党采取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发动全体教员边教边学,以老带新,二是组织有教学能力的行政领导任课。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张闻天、刘少奇、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到院校作过重要报告或演讲。近些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都从实践一线和领导岗位上选聘了一些干部担任专职教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等一些世界著名培训机构,都有许多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领导人员担任专职教师。从各国的实践经验看,除了现职领导干部外,还可以聘请一些近期退职退休的领导干部担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

  聘请领导干部担任教学顾问,组成教学团队。随着知识分类越来越细,知识应用速度越来越快,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模块式组课、菜单式选课,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等组合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之相适应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逐渐呈团队形式。法国国立行政学院通过教学协调员制度聘请许多政府部门的部长担任教学协调员,主要任务是负责课程设计和教师选聘。由于部长们视野更开阔,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了解更深入,也十分了解公务员的培养目标和培训需要,因而制定的教学计划针对性更强,选聘的师资更合适,培训效果十分明显。只有选择熟悉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领导人员,培养和聘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与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专兼职教师一起组成项目团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师资选聘的准确性,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加强制度建设,采取更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激励和约束,就无法调动大多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给干部讲课,能够产生双重效果。一方面,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其他同志,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备课讲课,使领导干部的知识经验有了一个思考提炼、总结提高的过程,能够促使领导干部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因此,加强制度设计,从制度上进行激励和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应把上讲台作为领导干部的应尽职责,规定每位领导干部每年或一个任期内参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量,作为述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表扬、奖励备好课、讲好课的领导干部,形成政策导向。

  改革教学人员的考评管理制度。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开始就是从实际出发的,教师的产生、评价、考核也是从实际出发形成的。在一段时期内,特别是恢复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后,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参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了职称制度,这对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鼓励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人员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当从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办法,对教学组织实施所需要的各类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评,以岗定责,以绩定职、定薪酬。

  处理好领导干部上讲台与专业教师上讲台的关系。领导干部和专业教师各有特长,干部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应该是由专业教师、领导干部和政策专家共同组成的,但课堂毕竟是有限的。领导干部上讲台,必然挤占一些专业教师的讲课空间,会引起专业教师的抵触。干部培训的工学矛盾长期存在,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的机会成本很高,不可能无限量地增加培训时间。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宣传,使专业教师和领导干部都能充分认识到,推进领导干部上讲台是现实需要,也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建设,现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日益复杂,工作链不断拉长,以前由一名教师就可以完成的讲授任务,现在需要需求调研、教学设计、团队备课、教学协调、考核评估等多项工序组成,只有充分发挥好组织优势,每个人的作用才能得到很好发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旨是将发展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党和政府要将“人民的生活”和“生活质量”置于经济快速增长之上。幸福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主线,幸福一词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有关机构的调查问卷显示,关于幸福的内容,国民把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列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如何破解上学难、看病贵、养老难和房价高四大难题成为建设幸福社会的重要难题。

  牧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长期以来给人们的印象是民生建设薄弱,当发达地区陆续走出民生建设的薄弱地带后,坐落在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璀璨明珠——锡林郭勒盟,却探索出了一条牧民特有的民生改善之路,有力提升了广大牧民的幸福感。近年来,随着锡林郭勒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好蛋糕,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把牧民更多更公平的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目标,把“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民生发展的四大主线,弹奏出了一曲和谐幸福的牧区之歌。

  再穷不能穷教育  

  由于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和师资力量的不同,如何更好地发展教育则成为牧区民生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始终坚持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促进了民族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形成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布局结构合理的民族教育体系。盟委、行署在依法落实“三个增长”,提高公用经济保障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十一五”以来,锡林郭勒盟结合实施农村牧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全盟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达 22亿元,其中盟旗两级财政支出达到13.6亿元。校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累计开工率达到 100%,累计竣工率达到83.17%,2012年12所学校达到标准化要求。教育助学力度进一步加大,落实各级各类助学资金1.3亿元,其中盟旗投入0.63亿元,2011年义务教育实现“四免两补”,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三免一补”。

  促进教育公平是抓好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大力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不仅实现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还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新乐章。锡林郭勒盟地域广阔,人口稀少,2003年全盟牧区学校不足50人的有13所,占牧区学校的26.5%。从2004年开始,率先开展了牧区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用3年时间将牧区苏木学校和教学点全部撤并到旗所在地或建制镇办学,顺利完成牧区60所苏木学校和5个教学点的撤并,同时在旗县政府所在地新建4所小学,扩建12所小学,6192名撤并牧民子女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牧区孩子与城镇学生享受同等教育资源。建立完善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完整的民族教育助学体系,2010年全盟蒙语授课实现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2012年实现公办教育汉语授课15年免费教育,从2007年开始,对考入高等院校的牧民子女给予入学补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10230人次。把教育作为蒙文化的传承的有力途径,启动实施了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加强蒙语授课“双语”教学工作,组织开展了民族学校中小学数学、蒙汉语文等学科教师培训和民族幼儿园园长培训。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出人才,更在于能够留着人才、用好人才。以往许多优秀的学生纷纷流失到东部,而本地的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就业体系,使得牧区人才结构空心化,缺乏职业技能型的学生。完善的职业教育是锡林郭勒盟破解人才空心化难题的对策。盟委、行署抓住锡林郭勒资源开发的大好时机,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订单式职业培训体系,能够使牧区的孩子能够实现从学校到工厂的无缝对接,提升牧区孩子的就业率。目前全盟4所中职学校争取到国家级、自治区级项目资金2314万元,1所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评估。盟财政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师培训。2011年实施了高中后学生在职业学院接受免费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当年招生 119名,落实“三免一补”资金44.9万元。

  通过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使得牧区的孩子摆脱了过去上学难、难上学、毕业后更难就业的局面,提升了牧区的文化教育水平,更是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教育支撑发展的道路。

  让普通牧民看得起病  

  锡林郭勒盟积极探索新的医疗方式,以改革补偿机制为切入点,推进旗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探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机制。力争为牧民提供更为全面的医疗服务。2011年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实现了盟级统筹,报支比例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报支起付线进一步降低,报支额度进一步提高,有力缓解了牧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各地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强管理,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锡盟蒙医医院以资源整合为抓手进行改革,为全盟蒙医院推进改革积累了经验;其他综合医院和蒙中医院也因地制宜地选取不同重点进行改革探索,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多伦县医院以临床路径规范实施与管理为重点进行改革。西乌旗医院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开展医疗机构全成本核算,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降低医药成本。

  蒙医是蒙古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也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医学科学。在诊治疾病中具有药量少、疗效好、经济简便等特点,深受广大牧民欢迎。为了进一步扩大蒙医蒙药的影响,推进传统与现代医疗的结合,锡林郭勒盟采取以蒙医、中医人才拉动地区蒙医、中医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盟19名基层蒙中医人员进入全区基层第一批名蒙医、名中医行列,12名老蒙医、中医药专家确定为首批全区老蒙医、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蒙中医科研工作获得国家专利6项,列入国家科研课题2项、自治区科研课题3项、编译出版学术论著4部、整理采集蒙药标本485种,盟蒙医医院“治未病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酸马奶”疗法确定为国家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发挥蒙中医药服务在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中的作用,各旗县市中蒙医院均确定为定点服务机构,明确对于以蒙中医药治疗的患者,降低报销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东乌旗旗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了只要在当地治疗的蒙中医药费都能报销的优惠政策,极大方便了牧民群众看病就医,降低了牧民群众就医医疗费用。

  牧区最美夕阳红  

  牧区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牧区尤其是禁牧区的牧民养老问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困难性。牧区个人养老在与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相适应的基础上,保证禁牧区牧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对禁牧区的牧民养老待遇适当增加补贴。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牧民,在享受国家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同时享受一定额度的禁牧区养老待遇补贴,所需资金由盟旗两级财政负担。

  进一步加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力度,使老年人安享晚年。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投入资金1.25亿元,大力建设集老年人养老、孤残儿童养育、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五保对象供养等为一体的盟综合福利园区和旗县(市、区)综合福利中心,总建筑面积达8.2万平方米。各旗县市区相继建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综合福利中心,实现了全盟民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升级换代。目前,全盟共有养老福利机构35所,其中盟福利园区1个、旗县市中心敬老院(综合福利中心)11所,苏木乡镇敬老院 14所、嘎查村代养点 7个。综合福利中心和乡镇敬老院建成后,全盟床位数将达到2973张,基本满足了当前牧区社会养老的福利服务需求。

  退牧进城居有定所  

  有人形象地说,当前捆住中国人民幸福的锁链就是高房价。城镇化浪潮席卷下的地区,能否拥有自己的房子成为民生热议的话题。锡林郭勒盟作为牧民退牧进城的试点地区,保障房建设是牧民进城的定心丸,只有吃下这颗定心丸,进城牧民才能生活的有质量,生活的有幸福感。锡林郭勒盟始终将保障房建设放在住房建设的首要位置,2012年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开工建设9864套,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的 110%,已基本建成4690套,占全盟基本建成目标任务的88.5%(其中竣工2673套)。其中:廉租住房1897套,开工建设1897套,开工率100%;城市棚户区改造5340户,开工建设安置住房5868套,实施货币补偿安置35户,累计签订城市棚户区征拆补偿安置协议6918户;公共租赁住房450套,已开工建设545套,超建设任务95套;经济适用住房1300套,已开工建设1554套,超建设任务254套。累计为4661户廉租保障家庭发放租赁补贴534万元。

  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于永泉说:“锡林郭勒盟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建设更加繁荣、美丽、和谐、文明的锡林郭勒。我们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牧民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才能真正让广大牧民体会到斟满幸福的美酒、唱起幸福的歌谣、品味幸福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5日 01:12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