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重庆双路镇探索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实践案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如何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中建立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是新形势下破解党建难题、推进党建创新的重要课题。今年来,重庆双路镇大力推进场所、程序、项目和制度“四个一体化”进程,通过创新举措,积极探索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践经验,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相关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受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表现为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党建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一些机关党员干部的作风不实,深入基层调研少、解决基层问题的办法少;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对工作缺乏激情,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干群关系紧张的情况。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构建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双路镇在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活动中,结合本镇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大力实施“场所一体化、程序一体化、项目一体化、制度一体化”举措,统筹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创新基层党建活动载体,着力构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有效激发党员干部的活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

  二、主要做法

  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场所一体化。结合本地农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契合基层老百姓“逢场赶集”的民俗,按照“便民、有效”的原则,在镇政府办公楼底楼建立乡村一体化服务办事中心。编印民政、社保、计生、司法等业务工作手册,制定办事服务实施方案,印制宣传标语。坚持服务“两固定”、“三公开”,即固定干部(每村2名干部)、固定时间(赶场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在便民服务厅内集中坐班办公;“三公开”即公开村干部的电话、接待时间地点、反映事项及办理情况。

  二是规范服务流程,实现程序一体化。通过推行民情收集、窗口登记、村级办理、逐级上移、及时办理、跟踪反馈“六步服务流程”,全镇7个村(社区)建立了民情档案,做到村民情况、思想状况、实际困难、帮扶对策、政策落实“五有数”。村社干部通过走访、电话等形式收集民情,坚持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村民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由村干部在“一体化便民服务登记册”上作好记录,并根据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办理。换届以来,已累计收集社情民意327条。

  三是细化服务内容,实现项目一体化。立足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包括公共服务办理、矛盾纠纷调解两个方面,主要为办事群众解决证照手续办理、计划生育服务、农业科技咨询、农房手续报批、务工手续代办以及群众来电来访等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内容,实现了服务项目一体化。

  四是完善服务机制,实现制度一体化。细化岗位工作职责,推行岗位轮班制度、代理代办制度、办结承诺制度、碰头分析制度、办结公示制度、民情调研制度等“六大服务机制”。年初各村制定全年目标,支部书记进行工作承诺,并广泛公示接受监督。今年以来,帮助群众落实发展项目100余个,落实帮扶资金20余万余元,群众信访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启示

  双路镇大力推进“四个一体化”工作进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产生了积极的成效和启示,党员群众满意率达98%。一是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建水平。通过为民服务来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把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格局建立起来,破解城乡党建资源不平衡壁垒,推进了基层党建跨越式发展。二是切实转变了机关干部作风。通过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主动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活动,共同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三是真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细化服务群众内容,把服务平台直接搬到村里面,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办事时间久、成本高等问题,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四是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推行“六步服务流程”,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工作办事程序,促进了双路的经济社会发展。肉牛、林业、果菜、烤烟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新造林5100亩,建成高速公路产业林带700亩;发展烤烟1200亩,完善烟区道路20公里,助推高山经济发展;壮大肉牛产业发展,发展高山大牲畜养殖村1个,发展1个50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8日 03:09 来源:重庆七一网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