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依托基地抓“双育” 实施农村党员和实用人才“双向培养”

湖北枣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周世云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近年来,枣阳市依托“双建双带”基地(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建公司、建基地,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突破传统培训模式,创新实践性培训新体系,着力实施农村党员和实用人才“双向培养”。去年以年,结合实施党员“双育”计划(党性教育、能力培育),全市158家规模以上“双建双带”基地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40多期(次),培训农村党员和实用人才38000多人(次),各级组织从农村实用人才中发展新党员366人,11000多名农村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成为“乡土实用人才”。

一是因地制宜建好培训基地。我们首先对全市“双建双带”公司和基地进行了调查摸底,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评估和论证,对24家过去经营效益较好,但随着形势发展,产业项目老化、生命力弱化的公司和基地,进行了资产清理和重组,关闭淘汰18家亏损严重的公司和基地;组织工商、税务、民政、农业、经贸、经管等部门帮助78家公司和基地规范制度,完善机制,引导公司和基地日常经营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市财政和市管党费拨付扶持资金160万元,对56家规模大、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发展势头强劲的公司和基地进行扶持,营造发展环境,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及时搞好培训设施建设。如我市琚湾镇郑岗农特贸易公司积极争取水利、交通、城建等职能部门的支持,修建了3米宽的柏油马路800米,配备了相关培训设施,使基地很快具备了办学条件。新市镇鑫泰养殖公司多方筹资17万元,建成了拥有可供300人学习培训的二层教学楼,为培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目前,全市158家培训基地都达到了“有教室、有园区、有教师、有教材、有制度”的“五有”标准,具备了较强的培训能力。

二是土洋互补建强师资队伍。一方面,将市委党校教师、各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纳入理论培训教师队伍,主要搞好党的知识、农村政策、基层党建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另一方面,每个培训基地从本地现有的“土专家”和“田秀才”中挑选2—3名乡土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并聘请农牧、林果、科研、大中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及相关部门的干部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搞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每年从村“两委”班子成员、村级后备干部、“双建双带”基地致富能手中挑选120人,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对象,组织参加大专学历函授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能力素质,为培训工作构建人才“蓄水池”。目前,全市“双建双带”培训基地专兼职教师己达800余人。我市精致农业公司,每年拿出公司利润的10%,专门从美国维吉尼亚洲精致农场和华中农业大学、郑州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校,聘请黄国振先生、胡春根博士、高级农艺师赵兴臣等专家,组建了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专门负责甜柿、弥猴桃、梨枣、睡莲等8大类200多个品种优质果苗的引进培育、技术开发和对农村党员群众进行培训,使培训的内容始终体现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三是按需施教确定内容方式。在培训内容上,我们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各基地在开展本期培训的同时,及时将下期培训计划予以预告,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口味”来“点菜”,基地根据大多数人的“点菜”结果制定“菜单”,吸引党员和人才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培训方式上,本着灵活务实的原则,宜参加理论学习的,参加理论学习;宜参加实践培训的,参加实践培训。总体要求是让大家在参加培训时,三分之一时间参加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参加实践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参加以提高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素质训练。通过这些适合培训工作需要、适合党员和人才口味的培训方式,使大家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了能致富。近三年来,全市通过基地培训,共有2000多名党员和群众被评为“十星级乡土人才”、有1500多名取得了“绿色证书”、有1300多名农村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有219名在换届中进入村“两委”班子。

四是学用结合增强培训效果。对于一些跟着基地种植、养殖的农村党员和群众,各基地提供种苗,跟踪培养,提供免费服务。基地在推广新品种中产业越做越大,党员和群众在种植新品种中掌握了技术、得到了实惠,提高了培训主体和培训对象双方的积极性,取得了“双赢”效果。我市平林镇农村党员彭建山创建的四井岗油桃基地,建起了标准化培训教室,注册了“四井岗”牌商标,号召当地农民一起发展油桃种植5万多亩,基地按照市场需求推广统一的产品品种,进行统一的培训和管理,采取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实现了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基地网络的3700多户党员和群众年均增收2万多元。各基地对自己网络农户出现的种植问题,做到随叫随到,上门培训,只需一个电话,基地就会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从而使广大党员群众放心大胆种、一心一意学、得心应手用,极大地增强了培训的效果。吴店镇农民党员黄明军创办的鸿发蔗业基地,免费为愿意种植甘蔗的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签订回收合同,从而带动周边群众5000多户种植甘蔗,形成了区域性主导产业。通过这种学用结合式、跟踪服务式的培训,一大批农村党员和群众牢牢掌握了技术,成长为“土专家”、“田秀才”、“农民企业家”;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提升了理论素质,增强了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从源头上解决了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31日 11:5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袁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