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制度的较量。

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因素

  评价一个国家人才实力是否强大,人才数量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主要看人才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贡献有多大,这些人才创建的一流学校、科研机构、企业有多少,这些机构和团体贡献有多大,等等。要实现这些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流的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和和人才使用制度,充分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和活力。

  我国是名副其实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人才强国。发达国家人才对GDP的贡献度在50%至70%之间,而我们只有26.6%;2009年我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在参与排名的55个主要国家中位列第48位;我国工程师所创造的产值只有美国工程师的十六分之一、德国工程师的十三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世界一流科学家我国仅有100多人,仅占世界的4.1%,而美国高达42%。

  我国人才为什么“大而不强”?需要在人才制度中寻找深层次的原因:

  人才培养的功利化。以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自身个性的充分发挥,忽略了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格的健全,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成了知识的复制器,创新能力不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人才管理的行政化。人才管理方式行政化色彩浓厚,每一类人才都划分不同级别,每一个级别同职务、工作、福利待遇等紧密相连。一些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人才,许多被选拔到行政岗位,间接导致了人才的浪费。

  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人才评价制度存在短期化、功利化的问题。例如,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多数地方主要是看论文数量的多少,不太重视论文的质量和实效,结果很多研究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写作发表论文上,而不管这些论文发表以后的效果如何。还催生了一些期刊杂志“不正当创收”的乱象,扰乱了科研秩序。

  人才流动配置存在障碍。目前,人才流动管理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身份、档案、所有制和户籍制度,阻碍了人才自由流动。人才在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之间流动,还存在一些拦路虎。

完善人才制度的对策建议

  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人才的培育和成长离不开教育。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改革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建立起现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其次,还要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促进全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人才管理和人才评价,主要涉及人才的使用。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形成开放、自由流动的人才体系。人才的自由流动、市场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要求。应加快人才户籍改革步伐,打破人才的身份、单位、所有制等限制,尽快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还要大力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制定有利于海外高层次人才流动的人事人才管理制度,制定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1日 13:5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