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用“心”服务流动党员以“情”构建管理网络
——吉水县构建流动党员综合管理服务体系的探索实践

江西吉水县委组织部 罗志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近年来,吉水县围绕“建好红色家园、创新工作机制、发挥带动作用”的目标,积极探索“153”流动党员管理模式,以党建工作项目化方式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家不离党”。

主要做法:

一、成立一批新家,建立流动党员红色家园

我县根据外出流动党员的就业区域和从业特点,采取“流动党员主要集中的地方单独建,流动党员分散的地方联合建”的办法,因地制宜打破地域限制,采取分类组建和管理的方式,大力加强驻外党组织建设力度,确保流动党员“找到组织安下家”。先后在外出人员较多、党员相对集中的北京、广东、浙江等城市建立了20个流动党员党支部,覆盖流动党员约1200名。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采取“共建共管”模式,采取“党费拨一点、党员捐一点、企业帮一点”的方式,力争让每个流动党员党支部活动场所达到“五个有”目标要求。即“有人员负责、有活动场所、有经费运转、有制度理事、有工作目标”。目前全县已有12个流动党员党支部落实了活动场所,并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其他流动党员党支部也都能正常开展活动。

二、实施五项工程,促进流动党员作用发挥

一是以“流动党员信息库”为依托,实施核心工程,构建管理网络。我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库。该信息库设计科学美观,查询方便快捷,具有随机统计、分类查询功能,全县各级党组织的流动党员情况可分职业、流动原因、流出地等查询条件进行分类统计查询。各基层党组织只要将流动党员信息输入系统,即可对党员信息进行动态查询和管理。同时结合县、乡、村三级党员管理网络,通过实行一库、一簿、一证、一报和年终一总结的“五个一”管理模式,切实摸清自己的家底。目前,全县共1495名流动党员,其中流入党员20名,流动党员持证出行率达97%以上。

二是以“三双发展模式”为基础,实施联心工程,壮大党员队伍。针对发展党员中存在发展对象“属地管不到,异地管不了”的问题,实施了“双向培养、双向考察、双向公示”的“三双”党员发展模式。即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共同培养、共同考察、共同公示,双方党组织联手把优秀务工青年纳入党组织视野,吸收加入党组织。对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外出经商务工青年,按照“属地委托”原则,由流出地党委主动与务工青年居住地或工作地党组织沟通联系,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双向培养、双向考察、双向公示”发展党员协议书,建立委托与受委托关系,构建发展党员合作平台。目前,全县已与北京、深圳等地10余个乡镇(街道)党(工)委取得了联系并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签订委托协议书75份,委托培养考察发展对象112名。

三是以“异地托管机制”为重点,实施安心工程,创新管理途径。早在2006年,我县就在驻京流动党员党支部进行试点,探索了一套异地托管衔接机制,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落实四项制度。(1)建立异地互管制度。在原有托管模式的基础上,流入地与流出地双方党组织采取协商共建,委托共管的模式,进一步明确托管双方的职责和服务范围,签定托管议。流出地党组织侧重于党籍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目标管理。流入地党组织侧重于流动党支部的经常性管理和教育,使流动党支部的管理由“两不管、两头松”变为“两地管、双落实”。(2)建立情况互通制度。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电子公共信箱。两地党组织共同建立专门的电子信箱,利用信函、电话等形式,加强日常联系。同时,每季度沟通一次,每年通报一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流动党员党支部建设情况。(3)建立联络互访制度。加强两地党组织的工作交流与合作,通过定期互访,共同研讨和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开展。流入地党组织每月与流动党员党支部进行一次沟通,及时掌握情况,协调好各种关系。流动党支部每周与每名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去向、思想动态、学习及工作情况。流动党员每月向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每年年底向原籍所在党组织作一次书面汇报。(4)建立激励互评制度。双方党组织将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纳入双方基层党建评比、奖励和表彰范围,组织他们参加有关党组织的会议、活动和评比表彰,共同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四项制度的实施,成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为我县党组织及时掌握流动党员及党组织动态提供了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使流动党员党支部成为展现吉水3000多名在京务工人员优良业绩和精神风貌的窗口。如今,我县乡镇党委共与12个流入地乡镇、街道党(工)委签订了托管协议,“流动党员异地托管”模式正在全县逐步得到完善和推广。

四是以“红色帮扶”为载体,实施暖心工程,服务流动党员。在流动党员中实施以“红色短信、红色服务、红色帮扶”为重点的“红色暖心工程”,让党员身在异地他乡也能感受到党的温暖。建立了“红色短信”发送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在节日及党员生日期间向流动党员发送问候信息,不定期向他们发送党员教育内容,党员可以通过短信与党组织进行沟通交流。目前,全县已累计发送红色短信4000余条,每位外出务工党员平均收到5条以上“红色短信”。在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就业和年底转业、退伍军人回乡的高峰期,专门为毕业生和退伍党员制作了设计新颖独特的党员“温馨提示卡”。广大党员拿到“温馨提示卡”后,普遍反映自己对党员档案管理、转正办法和参加党的活动方式等方面有了较深的了解,更是给将要外出工作的党员配了一本“行前”教科书。结合全县开展“民情家访”活动,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定期走访慰问,为流动党员家人送物品、帮资金、提供就业信息、减免就医就学费用,努力帮助流动党员解除后顾之忧。今年以来,共建立党员与流动党员家庭帮扶对子160个,上门向流动党员及家庭发放了1300张“流动党员帮扶联系卡”,帮助解决各类实际困难116件,拉近了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感情距离。

五是以“双向带动创业”为延伸,实施信心工程,彰显党员活力。广泛开展“党员双带”活动,即把家乡的剩余劳动力带出去,把发达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带回来,鼓励和引导流动党员为家乡提供一条致富信息,传授一项致富技术,帮助一个以上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充分调动流动党员“回报故土、反哺家乡”的积极性,增加党员就业机会和信心。为给返乡党员创业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我县联合劳动服务培训中心,聘请技术专家对返乡党员进行创业知识培训,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提高再就业本领。在培训的基础上,积极为返乡创业党员提供创业信息,协调简化办证手续,帮助他们解决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去年以来,我县已免费培训返乡务工党员260多人,90%以上的返乡党员通过培训掌握了1-2门新实用技术和技能,实现了再就业。引导94名流动党员带着资金和技术回返乡创业,引进资金达1000余万元,新增工作岗位120个。

三、健全三项机制,强化流动党员党性意识

一是健全交流互动机制。要求基层党组织利用每年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时间,采取多种形式与流动党员进行交流。在召开一次流动党员联谊会、流动党员家属座谈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采取电话联系、短信问候、网上交流、邮寄学习资料等方式,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交流互动,定期听取流动党员的思想汇报,及时了解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本着“实际、实在、实用”的原则,由各乡镇党委牵头,每年开设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开展流动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行前教育、返乡教育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组织开展返乡流动党员冬训和集中培训,使广大流动党员思想观念保持常新,教育工作实现常态化。今年以来,我县共举办培训班32期,培训流动党员652人次。

三是健全考核管理机制。制定了《流动党员外出报告制度》、《流动党员定期汇报制度》、《流动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等有关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对流动党员流动期间参加组织生活、遵纪守法、发挥作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不履行党员义务,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起党员作用的流动党员,由乡镇党委对其进行警示谈话,经教育仍未见成效的畅通党员“出口”,以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和约束。同时将外出流动党员纳入“党员承诺”范围,采取流动党员个人承诺申报和村党组织指定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提供商业信息、解决群众就业、推介投资创业、为家乡建言献策等工作,每名外出流动党员每年至少承诺完成一项组织任务,并将承诺完成情况纳入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内容,组织开展“流动党员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促进流动党员离张不离岗,自觉履行党员义务。

初步成效:

一是替流动党员安了一个“家”,让他们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目前我县大批在外务工的吉水籍党员都能在外找到自己家乡的党组织,有困难都愿意找党组织帮助。在吉水驻京联络站党支部的带动下,我县在北京又建立了第二个党支部,他们积极开展活动,带头诚信经营,凝聚了12名外出务工党员,还发展了4名新党员。“三双”党员发展模式,增强了外出务工青年的入党愿望,为真实考察异地入党青年的现实表现提供了科学有效的途径,流动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我县不但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注重以流动党员支部为依托,为流动党员提供人性化服务,让党员身在他乡也能感觉到“家”的温暖。近几年,我县协调当地计生、工会、法律等部门组建了县计生协会北京分会、工会和法律援助站等机构。为育龄妇女指定医疗单位,进行计生服务,免除她们来回奔波之苦。帮助务工人员增强维权意识,为家乡在京务工创业人员提供法律援助102次,讨回了近12万元的工资款,解决了多起债务纠纷,赢得了党员及农民工真诚的信赖和拥戴。通过法律维权,流动党支部成为同乡眼里的“娘家”和“靠山”。邻里矛盾、讨要工资、调解纠纷这些平常事,都愿意找流动党员支部。流动党员感慨地说:“离开家乡的党员,能找到党组织撑腰,心里踏实多了!”。

二是给流动党员搭了一个“台”,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条件。在流入地,流动党员党组织主动接受属地党组织的管理,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共建活动,工作上得到了属地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流动党员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取得了优异成绩,也获得了不少荣誉。我县驻京劳务输出联络站党支部书记刘志根不仅带头守法经营,而且把党建工作抓得有声有色,得到了流入地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其党支部也成为了全省流动党员党组织的标杆。回报家乡、建设家乡更是流动党员的共同心愿。近两年,在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引领下,全县流动党员积极为我县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帮扶困难企业和群众,近百名流动党员带着资金、技术和信息返乡创业,全县呈现出“资金回流”、“项目回乡”、“人才回归”的可喜局面。

三是为流动党员回乡创业铺了一条“道”,为吉水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实施“信心工程”和“暖心工程”,让我县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真实地感到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为广大流动党员返乡创业铺就了一条“绿色通道”。目前,我县共为返乡农民工党员联系创业贷款720万元,解决了创业资金的燃眉之急,使210名流动党员顺利走上了自主创业道路。通过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外出务工流动党员为家乡提供致富信息达3125条,介绍4600多名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双带”格局逐渐形成,大力促进了吉水经济发展。

四是为基层党组织建设解了一道“题”,有效解决了部分村党员队伍老化和后备干部不足的问题。自2009年以来,全县共在外经商务工青年中发展党员58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2名,有164名外出务工人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随着新生力量的不断注入,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不断得到加强。在去年村级党组织换届中,全县有292名流动党员回乡走上了村“两委”的工作岗位。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3日 14:4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袁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