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不老的芦山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4月25日,震后第六天。预报的雨并没来,蛮好。

  一觉醒来,帐篷外面干净多了。震后的芦山县城,垃圾越来越少。

  四川青年志愿者的简易据点,报名的人排着长队,一个小女娃混在队伍里。

  “你几岁?”

  “9岁。”

  “人家要你吗?”

  “我姐姐也不够,她16岁!”

  “那你能干啥?”

  “扫地搬东西,啥都能干!”

  随着时间推移,芦山本地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按规定,他们都得满18岁。

  “不满18岁的,可以搞搞卫生,帮着搬点轻东西。9岁肯定不行,但也不会拒绝,跟着玩玩吧。”工作人员跟我说。

  2300多年历史的芦山,说老,也不老。

  从踏入芦山那天起,县城里的三栋建筑就吸引了我。现代大气的风格、完整无损的外观,似与地震不相干。

  挂着“姜城书院”大横匾的这一栋,气势最大,实为三幢大楼的品字形连体。姜城有典。老城为蜀将姜维屯兵所筑,故名姜城。这是门口小广场上一位小伙子告诉我的,在外开挖土机的他,听说家乡遭了灾,赶回来当志愿者。

  书院右手,是芦山体育馆。主楼是椭圆形的,钢架穹顶,里面有战士在休整。裙楼顶上,两块圆形顶窗,玻璃完好。

  体育馆外,一位背篓子的老妈妈问我:“有锅吗?”我答:“干吗呀?您哪里人?”“县城的。有锅就给你菜!”老妈妈说着,麻利地放下竹篓,掀开盖布,取出里面的新鲜蔬菜。

  “谢谢,谢谢,留给需要的人吧!”我一边言谢,一边遁走,怕看她眼神里的失望。

  书院左手,是芦山电影院,听说去年刚落成。开挖土机的小伙子刚才说,春节回来这里已经开业,他并没进去看过电影,“春节没时间,地震没心情,再说也停了。哪天开业了,一定去看!”

  电影院门开着,里面有个不算小的放映厅。最后一排最右的椅背上,标着9排26号,能坐234人。

  我问小伙子,愿意住老城还是新城?他说:“要耍来新城,要住回老城,那里生活方便些。反正也不远,过两年,老城也都是新房子了!”

  小广场边上,绿化带里,金黄小菊迎着阳光绽放。

  灾后,不饿、不怕、不息、不乱、不老的芦山,让人不舍。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6日 05:38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