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丢官不离岗也是一种担当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芦山县清仁乡副乡长杨成毅因“擅离职守”被免,成为雅安地震首位被免官员。虽然有媒体报道称,杨成毅不在岗的原因也是为了救灾,但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服从组织决定,大难当前官位不要紧。”继续奋战在抗灾一线。

  向来锱铢必较的民间舆论场,这一回对杨成毅的表现十分赞赏,有微博说,“官位不要紧,只要责任真。丢了乌纱帽,还是救灾人。”杨成毅被撤职的决定正确与否,当地有关部门自会再度核实,但他在受到处分后仍坚守自己的岗位,依然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肯定。

  客观地说,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服务者,每一个基层干部在日常履职过程中,都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有的是主观上的,比如,看到别人的待遇比自己好、机会比自己多、升迁比自己快而郁闷;有的是客观上的,比如,在工作中被领导或群众误解。

  过去有的干部严格按章程办事,未能满足某些具体要求,就遭到办事群众投诉;有些干部埋头苦干不善于总结汇报,结果在干部考核的时候吃亏;还有的干部因为种种原因受到不太恰当的处分……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些挫折的存在,实际上都是对干部德行、心态、能力的一种考验,往往能反映出干部的境界和担当。

  有些干部匮乏责任担当,吃不得一点小亏,遇到一点委屈就怨天尤人、情绪糟糕,甚至干脆撂挑子不干;有些干部即便是吃了一些亏、遭受了一些误解,也能继续埋头做事,不像祥林嫂一般到处诉苦,并且从中审视和检讨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这样的干部,才能把工作上可能出现的失误转化成新的工作动力,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多为群众办实事,实现更大的价值。

  两种不同的态度指向的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总觉得心头块垒难消、怀才不遇;后者会发现路遥知马力、公道在人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向党内贤达学习。遵义会议前的毛泽东,三起三落的邓小平,曾经遭受群众误解、亲人埋怨的“永远的巴山红叶”王瑛,乃至早先被人讽为“郭大傻”后来又被人誉为“郭大侠”的郭明义,他们表现出的担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在这个诉求多元的时代,我们的干部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有时难免会受点误解。但在此前提下依然能坚守岗位坚持原则,不仅是一种应对能力,更是一种担当精神。涵养这种精神一方面需要干部角色定位准确,养成荡荡的君子之风、人不知而不愠的克己之心,为百姓倾心尽力;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干部评价机制的不断健全,以制度的善意保证每一次擢升奖惩的恰如其分。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6日 10:11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