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万众一心 越是艰险越向前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七昼夜的生死竞速,七昼夜的守望相助,七昼夜的砥砺奋进,奋力抗击“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

  周前进 刘莉 吴晓铃

  今天,全省哀悼日,我们为“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中远去的同胞送行。

  3分钟默哀,为送别逝去的生命。七昼夜的生死竞速,让世界永远记住这个时空刻度: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

  3分钟默哀,为送别悲伤和惊惶。七昼夜的守望相助,让世界再次见证大勇和大爱:灾难中迸发的芦山速度、中国力量,激励我们前行。

  3分钟默哀,为送别灾难和阴霾。七昼夜的砥砺奋进,让世界真正读懂川人风骨:书写人类抗震救灾奇迹的四川,再次披荆斩棘。

  7天过后,救治、安置、防疫、重建、振兴等一系列挑战,还摆在我们面前……注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

  从汶川到芦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早已在我们的血脉中生生不息。穿越灾难的四川人用行动告诉世界:越是艰险越向前!    

  危机,是检验执政能力的试纸。7个日日夜夜,青衣江连着中南海,雅安与北京零距离。一个个急促的时间刻度,镌刻下一个政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情怀——

  瞩目芦山速度

  2013年4月20日,距离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还有20多天。上午8点02分,周末醒来的人们,睁眼看到阳光。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打乱了清风雅雨的时令节奏。

  53秒后,第一条震情微博传上网络:震中——四川雅安芦山县,震级:7级。这是一个曾出现在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名单上的地名。救人!刻不容缓!

  一场生命与死神的较量,成为检验执政者责任、能力和智慧的特殊大考。

  从“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到黄金72小时后搜救“不能轻言放弃”,党委、政府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快速挺进,在最危险的地方建立最靠前的指挥中枢

  经历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中国,深深懂得“黄金72小时”的宝贵。

  当灾难再次降临,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较量开始读秒。

  第一时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指示,通过电视、网络、微博等现代传播手段直抵灾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他命令军队和武警部队迅速投入抗震救灾一线。22日晚,习近平打来电话,要求“继续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组织开展拉网式搜救,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震后不到5小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飞赴四川。降落后,得知通往灾区公路受损阻断,立即改乘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机直奔震中。

  在芦山县龙门乡一处废墟前,李克强连问5次“废墟下有没有人”。冒着余震,他连夜察看灾情,来到医院,走进帐篷,指示“现在第一任务是救人,要抓住黄金救援期,一刻不能停。要把每一片废墟的边边角角都搜索到,确保一个不漏”。救援“黄金72小时”后,又一次强调“不能轻言放弃”。

  万众瞩目地震灾区,这里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区县、每一寸山河的状况,都让人们绷紧神经。

  震后不到半小时,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就率消防、安监、卫生和省军区应急救援队赶赴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压倒一切!救灾压倒一切”成为最强音。

  把群众安危摆在首位,王东明不停叮嘱受灾群众:“余震发生频繁,千万不要回家住,也不要回家拿东西,党委政府会尽快把帐篷、棉被等生活物资送到大家手中。”

  在受灾最严重、最靠近震中的龙门乡,省“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王东明任指挥长,魏宏和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柯尊平任副指挥长,下设抢险救援、医疗救助、道路抢通、物资保障、群众安置、新闻宣传、社会稳定等工作小组,由省领导分别牵头负责、靠前指挥。

  救人、救治、转移、安置、防疫,芦山、宝兴、天全、荥经、名山……王东明、魏宏等省领导冒着飞石、滑坡等危险,足迹遍布每个重灾乡镇。省政协主席李崇禧以及其他省领导多次深入灾区,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上通下达,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让抗震救灾的庞大机器高速有效运转。

  从政府到民间、从军队到百姓、从专业力量到社会组织,“第一时间”的无声号令下,各种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彰显及时、高效、科学、有序的危机应对能力

  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地震发生的瞬间,人们以奔跑的姿态各就各位,心向同一个方向:雅安芦山。

  这是一份生死竞速的救援时刻表——

  震后1分钟,中国地震局发布自动地震速报信息。震后8分钟,成都军区空军5支应急分队即赶赴灾区。

  震后半小时,四川省启动七级地震应急预案和地震Ⅰ级应急响应机制。震后1小时,全省交通系统调配1000多人抢修道路。

  震后2小时,巴中、德阳、绵阳消防支队赶赴灾区。震后2.5小时,解放军42医院30名医生组成的第一梯队,前往灾区。震后3小时,四川消防总队在震中的搜救就已展开。

  4月20日傍晚,交通中断的宝兴与外界恢复联系,所使用的卫星电话,由阿坝军分区官兵7小时急行军400公里送来。

  地震当天,一辆满载救灾官兵的军车在奔赴灾区途中坠崖,杨波、李堂东英勇牺牲。26日,烈士追悼会刚刚结束,他的7名受伤战友就主动请战,要求重返灾区。

  仅地震当天,就有救援队伍166支、34759人进入灾区,截至25日,累计从废墟中搜救出475人。

  尽最大努力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我省组织的医疗救援队与搜救队伍同步进入灾区。当天,震中大量伤员被送至芦山县医院,经过快速包扎、分诊,救护车一路呼啸,将极重病人转运至雅安、成都等地医院救治。

  这是一张高效有序的应急响应答卷——

  看得见的,是从北斗卫星到侦察飞机,从单兵图传系统到应急指挥通信车等高技术救灾装备。看不见的,是应急救灾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

  5年来,每年都要演练。当灾难再次袭来,应急脚本自动运转,哪个步骤需干什么,都忙而不乱。

  抢救生命,最重要的是道路通畅。地震当天起,通往灾区的高速公路全部免费通行。下午,雅安到芦山的救灾主通道抢通;21日下午,宝兴县灵关镇至县城的道路抢通;22日下午,宝兴县、芦山县的国省干线公路全部抢通……震后第6天,灾区所有公路全部打通。

  安定民心,最首要的是食物供给。部分偏远乡镇道路中断,物资难以运抵,成都空军出动直升机,飞赴芦山县宝盛乡等进行大规模空投。民政部门组织的首批3万顶救灾帐篷、5万床棉被和1万张折叠床快速运抵成都。

  捍卫生命,很关键的是防范次生灾害。地震当天,省指挥部就启动了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震后次日,卫生防疫全面启动。26日,首批地质灾害隐患点向社会公布……

  准确及时公开的信息发布,是科学救灾的重要一环。地震当天中午,便召开了震后首场新闻发布会;灾区各级也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切。

  在抗震救灾工作推进中的每个重要关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都前瞻研究,及时部署。

  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强调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科学的方法,坚决完成好抗震救灾这项重大任务。中南海勤政殿内,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起立,为遇难同胞和牺牲的战士默哀。这凝重无声的时刻,成为党中央与人民患难与共的情感表达。

  为防止灾区群众受到二次伤害,连日来,习近平还就次生地质灾害防范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强监测预警,确保受灾群众安全安置。

  7天来,省指挥部的灯光彻夜不息,连续7个指挥部会议,一项项工作部署、一道道紧急通知,从救灾指挥中枢直达救灾前线。

  从灾难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汶川震后5年,从全国到四川,应急决策和指挥、应急响应、公众沟通与动员、应急保障、恢复与重建等机制不断完善。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反应迅速。

  中国政府和社会高效有序的应急表现,获得国际社会肯定。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政府组织了快速且协调有序的救援行动”。“及时、高效、科学、有序”的评价,彰显出民众对执政党应对危机能力的高度认可。

  出院了!作别白衣天使,回到朝思暮想的家。4月25日,芦山县太平镇东家沟村民刘康,办完出院手续,成为成都军区总医院首名出院的地震伤员。

  开学了!琅琅书声再次回荡在天全县大坪中心校。4月25日,6顶蓝色帐篷内,6个年级的数百名孩子迎来震后第一课,老师们首先讲地震应急小常识。

  震后一周,地震灾区逐渐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回首七日,那惊心动魄的不眠之夜,催人奋进的呐喊之声,激励着救援人员奋勇前行。

  从“是共产党员的站出来”,到吸纳抗震救灾先锋模范火线入党,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鲜红的党旗插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

  大灾面前,救灾前线,10万名党员干部佩戴党员徽章和袖套,主动亮出身份。

  赶在救援部队抵达前,芦山县“救灾突击队”成功抢救出伤员570余人,38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的队伍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2300余人奔赴重灾区龙门乡、太平镇,1500多人奋战在垮塌建筑抢救伤员。

  龙门乡古城村村主任高全良帮助村民高永建抢救被埋的两个外孙,自家的岳父却因失去最佳抢救时机而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天全县仁义乡,震后成立了一支“党员志愿者小分队”,村民舒刚带头,队员是他的妻子和儿子。小家变大家,在他们的振臂高呼下,“小分队”扩大成一支不等不靠、共克时艰的村民“志愿者大队”。村民们积极行动起来,自己动手用油布和竹竿搭建临时居住点,在救援物资的运抵前保障了基本的生活。

  在宝兴县城最大的安置点——宝兴中学,穆坪社区老党员欧阳负责3000余人的吃饭大计,每天从5点多忙到次日凌晨。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却没有一句怨言,“我要对得起党员这个身份,一天都不能松懈”。很多志愿者正是冲着“党员突击队”的袖章找到了他,这个伙食团迅速聚集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厨。

  举起右手,庄严宣誓。4月23日,石棉县民警赵郧、民兵应急队员姜永刚、志愿者彭跃捷,在芦山火线入党。灾难考验了他们,他们战胜考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

  迎难而上,冲锋在前。震后不到3小时,省委组织部发出紧急通知,动员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全省非灾区各级党组织紧急行动,快速组成600余支专业救援、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动员7000余名党员赶赴灾区,与灾区群众并肩战斗。“针头取了,我要去灾区。”正在乡卫生院输液的洪雅县花溪镇唐坝村民兵连长吴佳林,要求护士拔掉针头,护士没有答应,46岁的吴佳林一把扯下针头,摁住针眼就向镇武装部报到。“黑水民兵来了。”顺着公路沿线乡镇紧急集结,100多人的“黑水民兵抢险救援队”在20日当天就赶到灾区。他们说:“是感恩的心,唤起我们的无穷动力;是党员的责任,赋予我们勇往直前的无穷勇气!”

  危机,是考量道路的一把尺子。7个日日夜夜,青衣江连着中南海,雅安与北京零距离。一次次温暖的守望相助,传承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从汶川到芦山,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凝聚中国力量

  “大家不要慌,全国都在支援我们,暂时缺点物资算啥嘛,算根头发!”听到宝兴县灵关镇钟灵村村主任胡国伟的大白话,村民们不约而同地笑了。

  是啊,从汶川到芦山,强大祖国始终是灾区群众最坚强的后盾。“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危急时刻,公路、铁路、水路、空中,各种救援力量立体救援。神州大地,13亿同胞共同呐喊:“芦山别怕!”“芦山挺住!”

  从中央到四川,从震中到后方,全国一盘棋,汇聚八方力量的生命大营救、物资大驰援,为灾区群众织起一张牢固的生命之网。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驰援,到举国动员的物资集结,大勇与大爱,迸发出伟大的中国力量,成为对实现“中国梦”物质实力与制度活力的集中检验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俄新社赞誉:“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5年后,世界再度为中国的动员力而赞叹。

  危急时刻,救援力量从天南海北集结——

  数万名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各种专业救援力量来了,“黄金72小时”内,从废墟中抢出近500条生命。

  一支又一支的医疗救援队伍来了。他们有路行车,没路徒步,在废墟上建立一个个流动医院。

  40个国土资源工作组来了,分赴36个县(市、区),开展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和抢险避灾等工作。

  商务部、水利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启动应急预案,指导灾区市场供应、饮水安全、地灾防治等重要工作。

  危急时刻,爱心洪流在五湖四海涌动——

  北京当晚派出首批医疗队奔赴灾区,河北迅速准备棉衣4万余套、帐篷5000顶及应急灯等物资,江西3支重型搜救队和16支轻型搜救队集结,河南3000吨航空煤油发往四川……

  短短两天,中国铁路总公司便开行抗震救灾物资专列457车,运送救灾物资18003吨。

  危急时刻,后方基地在各个市州搭就——

  截至24日17时,成都、德阳、宜宾、眉山……每个市收治或派出医疗队在灾区救治的伤员都达数百人。“紧急调粮,援助灾区!”在通往震中芦山县大川、太平等地的生命通道上,邛崃市发出16辆皮卡车疾驰。这一晚,大川镇羊开村的村民领到了第一批帐篷,睡了个踏实觉。

  4月23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援建下,地震灾区第一所抗震板房希望学校在雅安市芦山县国张中学落成,琅琅读书声,是安抚,是鼓励,更是新的希望。

  6天,5.3231亿元——这是截至26日12时,四川接收到的全国及境外捐赠资金数量。国家已拨付雅安市抗震救灾专项资金17.25亿元。

  在极短时间内,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资源在全国范围快速动员和有效调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政治优势。

  外媒再次惊呼:“中国式救援无与伦比。”

  从扎根灾区的志愿大军,到平凡人的朴素行动,海内外奔涌的爱心热流,汇聚成同舟共济的凝聚力,激励中华儿女在风险挑战中刷新“中国梦”

  余震不断,飞石滚滚。通往灾区的路上,却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一边是往外疏散的群众,一边是往里挺进的志愿者。相逢一笑,不问来路,因为“我们都是芦山人”。

  震后数日,1000多个电话打进共青团乐山市委,“我想加入志愿者,到灾区参与救灾。”“血库快装不下了。”4月21日下午,成都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向献血市民解释。震后仅一小时,成都市血液中心门口就排起长龙。

  与此同时,不计其数的人,默默向灾区挺进。他们中,有医护人员,有专业救援人员,有卫生防疫工作者,也有普通的志愿者。

  宝兴县少女高诗琴在地震中被飞石砸伤,12名来自什邡的救援队员靠肩扛手抬,徒步3小时,把她抬到了天全县老场乡。早已等候在此的救护车接力飞奔至芦山县,成都军区驻夹江42医院的医生们再次接过接力棒,当晚12点将其送进了手术室。

  在人们关切的目光中,21日凌晨3点43分,小诗琴终于睁开了眼睛。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四川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成都康巴物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鑫,夜以继日地组织货车运送救灾物资。他的父亲王洪军,从地震当天便随货车进入震中。至今,父子俩仍坚守抗震救灾一线。

  如泉涌般的志愿行动迅速生成,先后有300万名志愿者、约300个民间团体迅速在四川集结。

  简阳市人民医院退休员工“叶老头”,每天从早到晚帮忙搬运送到这里的救援物资。有人发现他偷偷在打胰岛素,劝他回家休息,却被拒绝。面对记者,他怎么也不愿说出真名。

  绵竹汉旺镇舞蹈老师廖智,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女儿与双腿。感同身受的她,戴着假肢走进芦山地震灾区,送粮、送衣、送发电机、搭帐篷,甚至还带来了扑克牌,给身处灾区的人们送去轻松和慰藉。

  从龙门乡至宝盛乡的路上,不时能看到“免费喝水,吃饭,打电话”的标牌。芦山救援指挥部附近有一群“摩的”志愿者,免费搭载救援人员。他们说:你要给钱就请下车。

  失去母亲后一边流泪一边救人的芦山护士张艺川,为失去母亲的婴孩哺乳的“红衣妈妈”,为灾区送药而遭遇飞石牺牲的志愿者汪策,第一个从外地背着百万现金亲赴灾区捐款的美国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万宝路国际企业集团总裁梁冠军……

  大灾面前,中华大地奔涌爱心热流,全球华人结成生命整体。守望相助的无疆大爱,传递出穿越灾难的温暖与感动。

  从“我们都是芦山人”到“不传谣、不占路、不添堵”,一个个滚烫的口号,张扬着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国精神,传递出众志成城的正能量

  “请让出生命通道!”烈日下,三个女孩手持巨大的提示牌,成为成雅高速入口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社会公众的救灾响应,浓缩出国民抗震救灾心态的成熟与理性。

  中国国际救援队一条关于地震的微博,转发超过百万次。多名微博名人主动“借”出自己的ID,供普通人发布寻亲信息。

  交通、医疗、建设、民政……几乎是地震发生的同时,多个部门通过网络全程“直播”最新动态,24小时不断更新。多家网站与媒体建起“寻亲热线”,多个公益慈善组织高效运转。“微时代”的抗震救灾,让国人离灾区更亲近,图文同步传输,救援举措步步直面,支援呼声声声震耳。

  人们不仅时刻与灾区人民共患难,更用理性的大爱推动抗震救灾。“请不要盲目赶赴灾区,不传谣、不占路、不添堵,都是在奉献力量”,“请把宝贵的通信资源留给生命救援”,“请尽量选择公交出行,私家车主尽量避开地震救援通道”……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提升了救灾的速度和质量。

  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紧紧相连,公民精神蓬勃生长,有力诠释了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

  危机,是磨砺风骨的最好方式。7个日日夜夜,青衣江连着中南海,雅安与北京零距离。千百万普通的四川儿女,用可歌可泣的壮举,弘扬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激扬四川精神

  4月26日,雅安市天全县小河乡秋丰村。正午,68岁的村民高银华还在家门口一块菜地里忙碌,身后,几间砖房已经成了废墟,砖头瓦块散落一地;脚下,几颗四季豆苗已经抽出尺把长的藤蔓,摇头晃脑地向天空伸张,仿佛在攀登。

  一边是几成废墟的家园,一边是种豆山下的劳作;一个已成过去,一个面向未来,两个场景,生生不息,浓缩出一幅灾区当下的全貌:灾难可以让山河破碎,却无法阻止生命的成长,无法割裂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从汶川到芦山,“山”“川”交错,灾难之中,激昂出亦刚亦柔、多元共存的精神品质

  在天全。当地一家农业银行在地震中遭遇重创,可是人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第二天就正常营业了。

  在芦山。老城区十字街上,震后第二天,部分商家就在裂缝纵横的房子中重新开业了,门前还贴着大大的“险”字。

  临危不惧,遇险从容——这就是四川精神。

  龙门乡古城村的任家岗,一位名叫骆良周的老人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用竹签和三角形的红纸做小旗,每一面小旗上都写着两个字——感谢。

  像这样的小旗,骆良周一天要做上千面。每当有解放军、志愿者以及前来运送物资的救灾车辆经过,他都会递上一面亲手做的小旗。

  芦山新城迎宾大道上,每天傍晚,吴正富都会拉着一辆三轮车蹒跚前行,车里面装着一只盛满了稀粥的大铁桶,每当遇到志愿者,他都会为他们盛上一碗。

  他们的家就住在芦山老城边上,地震中他们家全塌了,头天晩上一家人住在临时用塑料布搭的篷子里。但是看到这么多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他还是坐不住了。

  知恩图报,感恩奋进——这就是四川精神。

  4月26日中午,芦山县太平镇胜利村下场口组居民安置点的帐篷里,一场棋王争霸赛又开始了。

  震后3天,在食品、帐篷刚刚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受灾群众又开始了自己的文化生活,灾难,挡不住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4月25日,芦山县体育馆对面,一家帐篷火锅店正式开业了。尽管菜品不多,但是食客依然排成了长队。火锅店负责人曾伟上说,让四川人吃上火锅,就是一颗定心丸,就是那种熟悉的安逸味道。

  恬淡从容,乐观自信——这就是四川精神。

  如果说面对灾难,坚强站立、勇往直前是一种坚强的表现,那么面对灾难,能够从容淡定,乐观面对,就是一种柔韧的体现。坚强、柔韧、乐观、自立,面对灾难,四川精神展现多元的丰富内涵。

  从汶川到芦山,“山”“川”相连,四川精神穿越时空,传递不变的坚强乐观与感恩奋进

  4月24日,“黄金72小时”已经过去,一支来自汶川的两百人的搜救队伍,还在废墟上寻找生命的迹象。5年前,他们中的很多成员是被搜救的对象。

  地震发生后,多批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其中有一个身影很特殊,他就是17岁的姚华东,绵阳八中的一名学生。5年前的那场大地震使他成了孤儿,5年后的今天,他已然成长为一名尽心尽力帮助他人的志愿者。

  时空变迁,施救与被救、支援与受援,角色互换,不变的是一颗感恩的心以及知恩图报、感恩奋进的四川精神。

  还记得“可乐男孩”吗?芦山地震也有一位“微笑女孩”。图片中,这名在地震中受伤的小女孩衣服上沾满血迹,却微笑着说“我不会哭,我很坚强”。小女孩的坚强赢得了网友潮水般的加油和祝福。有人评价:“你一笑便是整个沧海,美了这个人间。”

  还记得汶川地震中如母鸡护雏的英雄教师谭千秋吗?在名山中学,当震颤传来,高三英语教师高玉华镇定地组织所有学生撤退后,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不少网友留言称赞其为“地震最美教师”。

  还记得汶川大地震中的“警察妈妈”吗?芦山地震后,成都有超过10位母亲走进华西医大等救助点,为灾区孩子义务喂奶,成为著名的“妈妈团”。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还记得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的两幅标语吗?面对太多“没有”,他们却一直强调“有”:有手、有脚、有条命,有信心、有机会,就有希望。面对源源不断的救援队伍,他们却一直强调自己,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在芦山震中,也有这样自力更生的灾区群众。大地震后,当地经营日用品店的骆义收到很多朋友的短信电话,让发卡号给打钱,但都被他拒绝了。“再给我十年,我又什么都有了。”骆义说。

  同在县城的水果店老板杨国武震后迅速从危房搬离出来,很快开起了帐篷超市。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养活家中六口人,“地震过去了,人总要生活,能靠自己的尽量靠自己”。

  这些,仿佛是一种接力,更像一种传承。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变的坚强、乐观、友善和自立。这一脉相传的四川精神,绵延不绝。

  从汶川到芦山,青山不老,精神常青。千千万万普通的四川人,用永不停息的脚步,为四川精神增添了时代感和向心力

  23日早晨,芦山县双石镇下起了一场小雨。石凤村村民康贵忠警觉起来,“山体都被震松了,下雨极有可能引发泥石流。”他匆匆走出自家简易帐篷,叫上由村民们自发组织的预警巡逻队成员,到村后山岗上查看。

  预警巡逻队是怎么来的?原来,汶川特大地震后,通过媒体对地质灾害预警的报道,康贵忠记住了,德阳一个村民用一面锣救了一村人。

  学到了好经验,也有创新。为了让预警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每个家庭,他们正在争取一批对讲机,同时,还事先设定了逃生路线。从这个角度看,灾难尽管已经远去,但其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却与时俱进。

  同样是在双石镇,接收了300多名受灾群众的一个最大的安置点里,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干净整洁。

  秘诀在哪?

  原来,大地震刚刚发生后不久,在安置点所在学校教师袁学强的倡议下,迅速推举成立了一个三人领导指挥小组,下设物品发放、卫生防疫等多个小组。为了防止疫病,每天组织专人到小河里提水,三次冲洗厕所;为了确保公平,所有重要事项必须三人一致同意。为了及时筹措救灾物资,他们用微博、QQ等现代通信手段向外界传递信息。为了确保有限的物资发放到急需的人手中,他们制定出“汤圆规则”,较好的食物只能老人孩子先吃。

  在成都,市民徐黎筹措了一批救灾物资。但和5年前不同,她没有选择自己驾车送到灾区,而是委托另一家民间救援组织转送过去。“不能因为一时的热情而给灾区添乱,尽心就足够了。”

  热情参与,理性救灾,徐黎的故事并非个案。

  青山不老,精神常青。从感性到理性,从传统到现代,新手段、新理念、新面貌,为抗震救灾注入新的动力。

  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四川人,用可歌可泣的壮举,参与熔铸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用永不停息的脚步,为“四川精神”注入全新的内涵。(四川日报记者 李旭 张守帅 梁现瑞)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7日 07:21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