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心系雅安:心接力 共建家园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4月26日,芦山中学高一(1)班的学生在板房学校内上语文课。新华社 发

  4月26日,在芦山县飞仙关镇新庄芦山中学旧址安置点,4岁的毛天爱在打伞遮阳。新华社 发

  解放军总医院专家与452医院医务人员看望术后的吴晓峰。通讯员 赵雅军 摄

  铁骨与柔情

  ——芦山地震灾区的白衣战士群像

  他在剧烈晃动的手术台边巍然不动

  墙壁在抖动,窗户咯吱乱响,队员们踉跄跑出房间躲避,而李危石则坚守在房间里。他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北京赶赴雅安灾区的第一批医疗专家队的队长。4月21日清晨5点钟,李危石带领队员们刚刚踏上雅安的土地,就遭遇了这次强烈的余震。“抓紧时间休息,7点钟准时工作。”李危石发出第一道指令。

  7点钟,李危石带着队员赶赴更危险的震中芦山。在芦山排查伤情后,李危石发现急需手术的伤员都转移到了雅安。此时已过中午,为了赶路,大家只在清晨休息了两个小时,“病人的手术时机不能耽误”,顾不得休整,李危石带着队员们又“杀”回雅安。

  下午4点,在雅安二院,李危石和队员们已经完成了三台骨科手术,期间又发生了一次5级余震,手术台上的病人都吓哭了,手术台边的李危石却巍然不动。余震不断,危重病人不断送来……李危石带领的医疗专家队,近乎不眠不休,在抵达灾区的短短两天时间里,成功救治了1名ICU危重伤员,开展手术近20台。

  扔下女儿15分钟后赶到震中

  地震时,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医生李琴正在芦山县老家休假,她一把将8个月大的女儿塞到婆婆怀里,就出了家门。

  地面还在余震中摇晃,李琴逼着丈夫开车送自己去芦山县人民医院。“我必须去,我是医生。”斩钉截铁一句话,让丈夫无话可说。地震后仅15分钟,李琴就赶到了芦山县人民医院,“我是医生,省人民医院的医生。我能帮伤员清理创口。”得到同意后,李琴成为第一个赶到芦山县人民医院救援的院外医生。

  而此时,同在芦山的李琴父母还没有任何消息传来,他们住的地方离李琴救治伤员的地方不足一公里。“我从没觉得一公里有如此远!”她牵挂着父母的安危,却撇不下需要救治的伤员。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李琴手中的活却一刻不停。

  直到地震当天下午,丈夫才在安置点找到李琴的父母,而此时,李琴已与第一批赶到芦山的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疗队汇合,匆匆赶往重灾区开始新的救援。她始终没能见到近在咫尺的父母。

  只能在心里向母亲说对不起

  当朱成明穿着被血染透的衣服竭力抢救灾区的伤员时,他自己的母亲因心脏骤停两次,也正在被别人抢救。

  朱成明是雅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年轻医生。地震前3天,朱成明的母亲突发心脏病,病情危急。地震后,朱成明却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查房、安置病人、处理伤员。接到赶赴芦山县的通知后,立刻又登上了前往芦山县的急救车。

  大量的伤员需要处理伤口,伤情让朱成明暂时忘记了病重的老母亲。就在此时此刻,家里的老母亲也情况危急。

  “这里还有这么多伤员需要救治,我还不能离开……”,接到家人通知他母亲病危的电话后,沉默片刻,朱成明轻轻说出了这句话。直到21日上午9点,在处理好伤员后,朱成明才和转送到雅安救治的伤员一起赶回了雅安。“妈妈,我回来了,对不起……”扑倒在老母亲床前,朱成明泣不成声。

  第二天,来不及向母亲和妻子、孩子告别,朱成明又登上了急救车,再次赶赴芦山和宝兴。

  守护重症伤者的ICU大夫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彝良地震,还有4月20日的芦山地震,金晓东都会出现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派往灾区的第一批医疗救援队里。他是华西医院ICU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没有人比金晓东更懂得ICU医生对地震灾区的重要性了。芦山地震发生后,不等医院指示,他已经准备好了行囊。在灾区,金晓东就是“消防员”,哪儿的病人病情最严重,他就往哪儿赶。一次,一名5岁的儿童突发呼吸困难,金晓东闻讯赶到现场,紧急诊断后,决定将这个孩子转往雅安市人民医院治疗。在雅安经过CT扫描气道评估后,金晓东又派出气道管理技术熟练和小儿危重急救经验丰富的麻醉专科医生李晓强等人护送患儿前往华西医院救治。孩子的生命体征终于恢复平稳。

  到4月22日,华西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已经收治了数十名危重伤员。而金晓东就这样一会儿前线,一会儿又赶回ICU病房到处“抢险”。“尽可能地降低地震伤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是ICU医生最大的责任。”

  母亲在天上她在岗位上

  接到父亲的电话时,张艺川正在给一个病人处理伤口,“房子……塌了,你妈……埋在里面。”听着父亲断断续续的叙述,这个芦山县人民医院的外科护士抖得像秋风里的枯叶。家里是瓦片房,这一震,房子倒塌,竟将母亲压在了废墟里,生死未卜。从地震到父亲打来电话,已经两个小时了,张艺川只顾着转移病人、转移急救药品、治疗伤员,却忘了向农村老家的二老问个平安。是父亲设法联系上了她,却是如此噩耗!张艺川挂了电话,呆愣片刻,又继续手里的工作,同事拉她、拽她,她还是不肯走。直到忙完了最后一个伤员,张艺川才往家赶。

  母亲已被抬出来,静静地睡着,却再也不能睁开眼睛了。来不及悲伤,向垂泪的老父亲挥了挥手,张艺川又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运送伤者、清创包扎。(记者 詹媛)

  生活仍在继续

  ——灾区人民日常生活群体素描

  一大早,小姑娘余学燕扒了几口妈妈做的早饭,背着自己的小书包跑了出去。“上学了!”这个天全县大坪乡中心学校,虽然只有6个大大的帐篷,但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孩子的笑脸,连角落里都弥散着朝气。

  这是震后的第7天,也是小学燕开学的第二天。小姑娘已经不像昨天那样哭鼻子了,灾害似乎也已走远。校园里书声琅琅,充满希望。

  【恢复正常】

  镜头从学校转到几十公里外芦山县城的红军广场,架子上横七竖八地晾着刚洗的衣服,几个老大爷正在聊天。“附近的茶馆,房子震坏了,椅子桌子还能用,那就搬出来吧。”帐篷搭出个阴凉,泡上几杯竹叶青,几个老邻居唠了起来。

  “怎么没几个年轻人啊?”记者问。

  “年轻人都去帮忙干活了。”老大爷孙鹏今年56岁,本来在县里的疾控中心工作,但因为患糖尿病马上就要退休了。

  “他现在身体不行,干不动啦。”老哥们乐文平开他的玩笑。

  孙大爷听了有些不乐意:“谁说的,我还在着职呢。医院救人防疫,我还去帮忙呢。”

  是啊,灾区人民没有坐着等着,没有悲观失望,他们骨子里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在想办法自救。你看,宝兴县街道上挂起了“自力更生”的条幅;天全县民政局的大院里,自发赶来的壮劳力们正在帮着装卸物资;灵关镇灵关中学的馨园餐厅,镇上的妇女在帮忙择菜、洗碗、烧火做饭……

  还有更喜庆的事儿呢!

  26日下午5点多,芦山县民政局跑进来一对年轻人。男的叫刘昌虎,女的叫骆良霞。“我们要结婚啦!”灾难挡不住爱情开花结果,两个人用手臂摆出一个心字,为震后的芦山献上祝福。

  “那啥时候摆喜酒呢?”丈夫刘昌虎指着妻子日渐隆起的肚子说:“喜酒和满月酒一起办吧!”

  【重建的家】

  芦山县北街上,有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63岁的清洁工陈金淑早上5点多就出来扫街了。此时是26日,也是她震后上班的第7天。

  说起被震坏的房子,陈大娘眼角突然涌出眼泪:“家里房子本来就不好,全震塌了。”以后房子怎么建起来,她完全不知所措。记者想留下几百块钱,但被老人婉言谢绝了。她说:“我们不靠别人,靠自己。”

  在灵关镇,记者采访过正在评估房子受损的住建专家,他们说过,镇上房子九成以上都得拆了重建。这是灾区老百姓最揪心的事。

  在芦山县黎明新村,村民唐国远的二层小楼已经全塌了。这个养猪大户,损失惨重,房子塌了,猪也被砸死了。怎么办?

  唐国远边摊开院子里晒着的早季油菜籽边说:“现在吃住都有,房子的事半年后再说吧。”

  “现在先干活,马上要收菜籽了,还有小麦和苞谷,都得管。”唐国远并没怎么为房子的事担心,因为他知道,有全国人民的关心,有政府的帮助,美丽的家园,早晚回得来。

  在灾区的这几天,记者看到:木材厂开工了,商店开门了,饭馆营业了。灾难面前,一个家园怎么才能回来?有一句话说:“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灾区人民,大概也是这样想的吧。

  【怀揣梦想】

  24日,记者被困灵关镇两天之后,终于找到一辆车搭车去天全县。同行的有一对母女和一对年轻的恋人,这是震后的第5天。

  “家里房子不要了?”记者问。女儿说,自己要到成都去上学,“妈妈也去那边打工,在成都也算是有一个家了。”

  而那对年轻的恋人,则是要远下深圳。“出去闯一闯,长长本事,回来重建灵关镇。”男孩小朱当着女朋友的面,夸下了“海口”。这对恋人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在他们的眼里,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

  中途,小朱和女朋友在大场镇下车,他要跟未来的岳父母告个别。“人家把女儿交给我,我得照顾好。”

  有出去寻找未来的,也有在故土坚守的。说起未来的梦想,芦山县城的任汝林看着经营了10年的农用器械店说:“你看我今天开张,只卖出去几个编织袋。要说我未来啥想法,那就是把店里的生意做红火。”

  42岁的任汝林有个儿子在雅安中学读高三,再有一个多月就高考了,“我肯定希望他考上个好大学,那我这生意干着也有劲儿了。”

  雅安市的高三学生都已经复课了。23日那天,芦山中学的393个高三学生,来到西南财大,远离家乡,继续为他们的梦想努力着。

  走的那天早晨,学生们说:“希望芦山能够好起来,希望爸爸妈妈早日住回家里。高考后,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高三(1)班的邹洁和爸爸拥抱告别,她向爸爸保证:“爸爸你放心,我会尽力考上自己心目中的大学。”邹洁上车,为着大学的梦想而去。

  27日早晨,8点02分的时候,整个雅安汽笛长鸣,行人肃立在街头,默默地祈愿。这是逝者的头七,也是前路的开始。

  就像邹洁说的那样,“笑容能带走一切不美好的东西。”地震过去了,一座座城市留下了明显的伤痕,有些伤痛会长久地刻在人们的心底。然而,灾难之后,雅安人民的信心没有消失,生活仍在继续,梦想还在,老百姓在往前看,这大概就是希望所在吧。(本报记者 陈 恒 李晓东 王斯敏)

  一个士兵与医疗专家的约定

  强震过后,一次次余震仍威胁着危如累卵的房屋瓦舍。21日中午,十三集团军铁拳师某炮兵团官兵正在重灾区芦山县宝盛乡中坝村,帮助受灾群众从屋里往外搬运粮食。一阵4.9级的余震突然袭来,墙体顷刻坍塌,正砸中列兵吴晓峰的左腿,造成粉碎性骨折。

  吴晓峰只有20岁,是去年12月才入伍的新兵,受伤后被紧急送到解放军第452医院救治。4月26日正在这里指导救治的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医疗队了解情况后,立刻查看伤情,集体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并由骨科专家唐佩福主刀手术。专家医疗队副队长田鸥说:“我们的战士救灾受伤,一定要用最好的专家、最好的技术,给他最好的治疗。”

  吴晓峰的手术,如果按照通常方法,需要在大腿外侧根部至膝盖,切开一条长长的口子,才能进行骨头对接。听说要动大手术,刚刚当兵不久的吴晓峰心里七上八下,生怕自己以后不能继续留在心爱的部队。唐佩福安抚他说:“放心,你肯定能站起来,还有的是机会建功立业!”

  果然,唐佩福只在吴晓峰腿外侧打了几个小孔,在骨髓腔内植入钢钉固定,粉碎性骨折的部位就对接好了。术后,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医疗队所有成员都去病房看望吴晓峰。吴晓峰感动地说:“没想到,竟有北京来的大专家给我做手术,太感谢你们了!”他与专家们约定,等自己好了,一定要在部队干出成绩,一定要去北京看望他们。

  (记者 尚文超 通讯员 王继荣 罗国金)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8日 06:09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