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逝者安息 生者奋发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4月27日,雅安市芦山中学举行悼念仪式,师生集体为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默哀。 新华社发

  4月27日,在宝兴县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人们为地震遇难者哀悼。记者 田为 摄

  4月27日,一名女孩在芦山县举行的哀悼仪式上向遇难者致哀。 新华社发

  特写

  3分钟很长也很短

  发自天全

  4月27日,上午8点02分。天全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前,500多名各界群众向“4·20”芦山强烈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他们中有连续7天搬运救灾物资的民兵突击队员,有从天南海北支援天全的志愿者,有参与到生产自救中的天全人。

  汽笛长鸣,垂首志哀,泪水寄托哀思,祈愿逝者安息。

  3分钟很短,短得似乎来不及重放灾难中呈现出的太多伤痛画面。天全县文联的工作人员王以芬禁不住泪水流淌,26日晚上,她和志愿者一起准备了500朵小白花,早上六点多,她就来到了指挥部,为大家分发。

  擦干泪水,继续前行,生者更图强。

  3分钟也很长,长得时间似乎在此刻停滞,长得似乎空气在此时凝固。来自天全县新场乡的高晓波强忍住泪水,25岁的他是一名货车驾驶员,21日就来到指挥部报名运送物资,8点15分,他又跨上驾驶座,去乡镇送帐篷。“日子还得过下去,只要我们努力,家园就能早点重建好。”

  3分钟似乎很沉,沉得让人感觉到每一秒都有着特殊的分量。天全县城区三小的板房教室外,214名首批复课学生向遇难者默哀。12岁的王瑞虎咬紧了嘴唇。27日是他们震后复课的第一天,就在前一天,他还系着红领巾在抗震救灾指挥部里当一名小志愿者。“帐篷搬不动,但我能搬方便面和矿泉水。受灾了,我们要自强。”话语声不大,但落地有声。

  3分钟似乎很轻,哀悼不是为了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而是为了走出悲伤,重建家园。李云彬的帐篷就在红军纪念馆外的大道边,汽笛鸣响的时候,他带着一家三口向纪念馆方向默哀。“从小听过红军过天全的故事,那时候这么艰难都过来了,我们也一定能挺过去。”“天全没有倒,人心没有垮。我们有不怕万难不怕牺牲的红军精神,有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二郎山精神。天全能挺住!”天全县委书记赵昌林说。

  3分钟更意味着迈向新的开始。老场乡禾林村党支部书记洋仁军带领全村靠种植山药致富,年人均收入2万元。尽管现在全村房屋受损,但村民们信心未减。“雄起,有没得信心?”禾林村小广场上,洋仁军在集体默哀仪式后问村民。“雄起,没得问题!”村民们的回答格外响亮。

  天全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前,朝阳迎着党旗、国旗升起,照耀着忙碌的人们。

  逝者安息,生者图强。天全会更好!(记者 张立东 张明海)

  芦山天全异地复课师生在成都默哀——

  擦干眼泪 努力学习

  没有口号,一阵肃穆与啜泣。3分钟默哀完毕,擦干眼泪,收拾心情,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4月27日早上,芦山中学、天全中学1000多名在成都异地复课的高三学生,分别在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师范学院进行了默哀活动。

  7点20分,芦山中学高三(1)班的赵刚穿上黑色外套,和同学们排队向西南财大光华校区运动场走去。队伍走得很安静,没有人说话。此时,运动场主席台上方,已经挂起了横幅:深切哀悼“4·20”芦山7.0级地震遇难同胞。

  400余名师生排队站在操场正中间,乐声哀婉,师生们默默伫立。

  8点02分,防空警报拉响,参加默哀仪式的师生们陷入悲痛之中,有人抹眼泪,有人在抽泣。心系灾区,感怀同胞,汽笛、防空警报的尖锐鸣声,与大家默哀的沉痛心声交织在一起。

  默哀完毕,仪式结束。师生们排队向教学区走去,开始上课。“我们要收拾悲伤的情绪,因为最重要的是迎接高考。”高三(5)班的班主任梅丽雪说,下午的心理辅导课,她会告诉同学们:“请记住,我们有了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故事,同样应有不一样的成绩。”

  来自芦山县清仁乡的同学陈利波说:“生命是脆弱的,除了要对遇难者表示哀悼,我们更要学会珍惜和感恩。我一定鼓足勇气,努力学习,重建美好家园。”

  27日早上7点过,成都师范学院的教学楼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天全中学1000多名学生来到这里异地复课。没有集合,没有特殊仪式,学生像往常一样,在教室里埋头苦读。8点02分,警报声响起,师生起立默哀,气氛凝重,不少学生小声啜泣起来。

  8点05分,默哀结束,学生们擦干眼泪,继续紧张的学习。高三(13)班学生陆晓天说,地震之后,他甚至不知道高考还能不能继续,他没想到这么快就转移到成都,在这么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下复课。“努力学习,让那些帮助我们的人感到骄傲。我想,这是对地震中逝去的人们最好的祭奠方式。”(记者 江芸涵)

  哀悼逝者 未来会更好

  陈四四 发自宝兴

  4月27日上午8点02分,警报和汽车鸣笛声在宝兴县城响起。宝兴中学内,千余干部群众、军人、志愿者和宝兴中学师生肃立操场,为芦山地震遇难同胞默哀3分钟,寄托哀思。

  宝兴中学是县城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27日一早人们就聚到一起。雨后的宝兴,因为泪水变得更加湿润。8点02分,随着警报和汽车鸣笛声响起,人们纷纷起身站立,武警战士脱下军帽,许多群众十指相扣,面向国旗,向死者默哀……短暂而漫长的3分钟里,整个宝兴静止了。

  咎落村68岁的蒋自英婆婆一直在默默流泪。她告诉记者,5年前从村里来到宝兴县城居住,本次地震中家人并无伤亡,但听说老家房屋大面积坍塌,有一些乡亲遇难,心里非常难过。宝兴县青衣源大桥上,卖樱桃的大姐放下了手中的秤,默默地说:“哀悼逝去的人,我们更要坚强,希望家乡果子能年年这么红这么甜。”

  悼念活动结束后,宝兴中学高三年级师生回到教室上课。高三(4)班学生赵国车说:“地震中看到那么多解放军叔叔帮助我们重建家园,很受感动。以后如果有机会,我想当一名军人,保家卫国!”赵国车身边的同班同学余佳、邱雪则真诚地表示,大学毕业后要回到家乡工作,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在宝兴中学校门口,刚刚参加完悼念活动的历史教师何永福眼角挂着泪花,“逝者已矣,但活下来的人们还要继续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好。孩子们是宝兴的希望,宝兴的未来会更好。”(记者 薛剑 李思忆 李宇)

  在震中龙门乡的学校操场上,500多人参加默哀活动——

  “愿离开的人在天堂安宁”

  4月27日上午6点40分,住在芦山县龙门乡中心校临时安置点的赵雪燕和女儿起了个大早。“今天是哀悼日,我想女儿能够漂漂亮亮的,给走了的乡亲看。”赵雪燕说。而此时,女儿期待的,是她们的板房学校就要搭起来了,“妈妈说,我们马上就能上课了。”

  7点一过,参加默哀活动的救援官兵、当地党员干部、志愿者陆陆续续地来了。“愿离开的人在天堂安宁,愿我们再也不遭受苦难。”83岁的龙门乡青龙场村村民骆苗英拄着拐杖,站在安置点的帐篷旁。“我来也就是想帮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震前的生活。”安徽来的志愿者、68岁的侯子功很早就来了,他是一名中医,每天要为40多名村民看病。

  作为“4·20”芦山强烈地震的震中,龙门乡受损严重,遍地断瓦残垣、房屋垮塌,多支救援队伍及时赶到抢救生命。不到7点30分,成都军区的官兵来了,阿坝军分区的来了,武警黄金第三总队的来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来了,志愿者来了,当地的党员干部也来了……不大的操场里,整整齐齐站满了500多人。

  8点02分,警报声、汽车鸣笛声、救护车的声音响起。全场默哀,士兵们脱下了帽子,骆苗英默默地低下了头,眼中泪水不住地滑落,赵雪燕的女儿从帐篷里探出了头,向默哀的人群看去,志愿者黄可从包里拿出党徽别在胸口上。

  3分钟之后,默哀毕。集中人员迅速散去,再次投入忙碌的工作。救援官民忙碌在搭建帐篷的工地上,党员干部忙碌在发放救灾物资的现场,侯子功也和其他志愿者回到了医疗点……(记者 万瑶 庞莹)

  追忆

  双石镇的葬礼

  “一、二、三,起!”4月21日,中午12点35分,芦山县双石镇新街口,随着一阵号子声,一口黑漆棺材被6个壮实的小伙子抬上了肩膀。逝者是今年37岁的小镇居民杨双妹。

  4月20日,杨双妹早上7点就早早起床,8点她出门离开的时候,15岁的女儿杨雅茹和8岁的儿子杨雨杰都还在睡梦当中。8点零2分,地震突然袭来,杨双妹离开家门不过几米远,她迅速折回家,想要唤醒儿女。

  杨双妹的女儿睡在二楼,她和儿子睡在一楼。一折回来,她最先抓一楼的儿子。还没来得及走上二楼,房子开始垮塌。慌乱中,她只得牵起儿子跨出家门。在这一瞬间,她家二层阳台一块8米多长的水泥预制板掉落,严严实实把她压在下面。儿子侥幸逃过一劫,只被砸中右手。女儿更是神奇般地安然无恙,直到地震结束,她才揉着惺忪的睡眼走下楼。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家塌掉一半,妈妈不见踪影。

  姐弟俩哭喊着,在瓦砾中搜寻了一个小时,毫无结果。最终是邻居从他们家门口的一摊鲜血中发现线索。等大家七手八脚把杨双妹拉出来时,她已气若游丝。

  杨双妹很快被送到40公里外的芦山县人民医院抢救,但由于伤势严重,20日傍晚,她没有了呼吸。

  杨双妹的丈夫杨永清地震前在泸州龙马潭区一家石材厂打工,21日早上7点他才赶回双石镇。迎接他的,是破损的房子和妻子的遗体。

  杨永清一下子瘫倒在地。半小时后,他才在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中苏醒。

  中午12点,穿戴整齐的杨双妹入殓。她的邻居王慧抢在棺盖合上的一刻,将一幅杨双妹未完成的十字绣放到了她手边。这幅十字绣的名字,叫《花开富贵》。画面上是大朵大朵鲜艳的牡丹花。

  送葬的人群缓缓移动。杨双妹的墓地,离家大约1公里。大约半小时后,棺材被抬到一片柳杉林中,鞭炮再次响起。这片树林,是杨双妹两年前刚刚种下的。她原本指望这片树林成材后,能够换一笔钱,把一双儿女送到更好的学校去读书。“她生前一直念着,想修个更好的房子,总舍不得花钱。现在好了,死了也不用节约了。”在杨双妹坟前,杨永清一叠接一叠地烧着纸钱,不断喃喃自语。(李龙俊 记者 梁现瑞)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8日 07:43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