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网络素养初探

重庆荣昌县昌元镇荣昌县委外宣办主任 朱芸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识别、检索、评价、组织、有效创造、利用、交流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新时期的党员干部网络素养,则是在网络社会中能通过合法和合乎伦理的方式,高效率地获得信息和辨别信息、分析、利用新闻信息,开发新闻信息等方面的素养;是一种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的能力,是当今社会合格党员干部的一种必备素质。简言之,新时期党员干部的网络素养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其次是对网络新闻信息的理解,以及分析和批判、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对社会热点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时间新闻报道快速反映机制”,“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充分说明,党员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准,不但关系到政府形象、关系到政府如何制定传媒发展战略,也反映了政府执政的能力。因此,有效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网络素养,对提高党的基层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党员干部的网络素养概况堪忧

    在对重庆市荣昌县21个镇(街道办事处)、67个县级部门县管党员干部的开展问卷调查后发现,基层党员干部的网络素养普遍存在以下状况:

    1、基层党员干部网上信息认知与获取能力普遍较弱
    一是绝大部分党员干部已“触网”,但“用网”水平与技能多为“菜鸟”,多属浅层单向触网状态,大多数只是到网上看看,对网上信息深度关注不够。

    二是党员干部普遍认识到互联网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地位主流化加速。党员干部在信息获取上对文件和传统媒体有天然的路径依赖,但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习惯逐渐养成,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已超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强势媒体,成为“第二渠道”。互联网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事实澄清、舆论引导作用日益凸显,这将根本扭转党员干部对网上信息边缘化认识的尴尬局面。

    三是对WEB2.0等互联网新技术、新运用认知尚停留在WEB1.0时代,还需“与网俱进”。调查显示,多数党员干部对网络的认识很多仅停留在web1.0,仅仅掌握了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和发布技巧,而对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党员干部的网络观念如何从web1.0走向web2.0,从“你说我听”,走向“你问我答”,再走向“你说我说”,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过程。

    2、党员干部网络判断能力亟需提升

    一是多能党员干部能够正确看待网络舆论监督,但多存“网络恐惧症”。尽管党员干部普遍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政府改进工作,但还是有人认为网络严重干扰主流舆论;只有少数人认为网络舆论有一定局限性、需理性引导。从基层实际工作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面对网上负面信息,希望删除者居多。
    二是虽然心理上对网上舆情态势较为自信,但在实践中多为“眼高手低”。总体来看,基层党员干部普遍重视网上舆情,对于舆情态势的把握也较为自信;但从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网上舆情事件与处置情况看,因研判不准、处置不当而导致“小事情”演变成“大事件”的风险增大。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谈起网络头头是道,但一旦涉及自身却往往手足无措,或反应过度、处置失当。
    三是基层党员干部缺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经验,失衡于对网络舆情重视程度、与本地网络事件波及程度的“正相关”。通过近年来各地舆情事件的发生、处置、引导和影响等因素的综合观察,有个接近于规律性的结论就是,凡是本地或本部门发生过有一定影响的网络舆情事件,这些单位的党员干部对网上舆情就更重视,对网络事件的处置也更及时得体;并且往往是“受伤”越深,重视程度越大。然而,如果单靠“吃一堑”才“长一智”,这需要基层党员干部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

    3、基层党员干部网络运用与引导能力亟需完善

    一是只有网络运用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互联网才能真正成为基层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训练场”。互联网可以汇集民智,实现科学发展;还可以畅通民意、关注民生,从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从实践层面看,近几年来基层党员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有大幅提高,不少干部也在逐渐改变过去的“捂、堵、删”等简单被动作法;但是,如何实现“主动说、及早说、公开说”,合适运用“推、研、引、控”等多种手段,主动监控网络、跟踪舆情、适时引导,还有很长的过程。
二是基层党员干部尽管重视网上阵地建设,但多因本土网站势单力薄“心有余而力不足”。锁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全国各县、乃至镇街多数都有自己的网站,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大多网站千篇一律,信息更新不及时,互动不强、人气不旺、效果不佳,多为休眠或半休眠状态;网民有事不在本地,而是跑出去上天涯、凯迪等网站,造成事实上的舆论泡沫。
三是基层党员干部开展网上舆论引导意识普遍强烈,但对网上压力氛围并不适应。对于网上舆论引导,由于网络的虚拟、交互与高度开放,网民之间嬉笑怒骂、调侃嘲讽十分正常;但对于一些“身份意识”比较强烈的基层党员干部而言,还有一个逐步释放压力、适应被围观与集体凝视的过程。

    二、“两个舆论场”令基层党员干部网络素养形势严峻
 
    当今信息化时代,中国客观上已经形成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传统媒体形成的传统舆论场;一个是由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构成的新兴舆论场。当前的基层党员干部,很多是在相对封闭的传统媒体构成的“舆论温室”中成长起来,“和风细雨”式的舆论监督往往让他们形成“媒体可控”的依赖心理与集体无意识。殊不知,这正导致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基层党员干部网络素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是传统舆论生态被打破,基层党员干部对网络舆情的“脱敏”与“过敏”并存。“两个舆论场”的强烈反差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在“舆论可控的侥幸”和“网络无常的无奈”的“纠结”中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漠视网上民情而反应不足,贻误引导和处置的良机;要么对网上舆论反应过度,甚至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

    二是“网上被骂,网下加压”,基层党员干部承受来自虚拟世界的网络压力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压力双重考验。中国青年报发布分析报告显示,“网络舆论的发达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成正比”,但这与基层的态势相悖离。如今网络舆情事件正在朝着县、及以下的基层波及,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党员干部,既要考虑如何加快发展,又要提防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被网络所关注,大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三是“网民运用引领网络发展”,致使基层党员干部成网上弱势群体趋势加剧。重庆市“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为3.16小时,他们触网早、网龄长,是“资深”的网民群体,其上网技能、网络认知、舆论参与和舆论批判能力,远远超过尚处“菜鸟”水平的基层党员干部。而且从实际情况看,如果基层党员干部在信息源上过度依赖文件和传统媒体,他们将与90后这一代人存在信息源“倒挂”、话语方式错位,从而导致舆论话语权旁落,领导干部在网上的弱势趋势可能还会加剧。

    四是从实践层面看,基层党员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病”,概括起来有如下类型:
    “不屑一顾型”,认为互联网没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大、可信度高,网上充斥的是“刁民之言”,因而加以轻视和排斥,对网上舆论和舆情置若罔闻;

    “讳疾忌医型”,有的“身不正怕影斜”,因为自身有问题,所以随时担心自己的问题在网上曝光,更不敢通过网络畅通民情、收集民意;
    “生搬硬套型”,不懂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和舆论引导艺术,对网上负面信息和不利舆论依然沿用对待传统媒体的生硬手法,进行堵、封、压,往往适得其反;
    “掩耳盗铃型”,对于负面信息,不管网上如何群情汹汹,常常抱着“一笑了之,就当不知道”的态度,既不积极回应,也不主动解释,结果自欺欺人;
    “叶公好龙型”,这类官员平常谈起网络头头是道,口口声声要重视网络,而一旦网络舆论烧及自身,便方寸大乱,依然用老套的传统手法对之。

    2、基层党员干部网络素养提升遭遇“瓶颈”
    基层党员干部由于所处年龄段,在接受国民教育过程中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计算机操作、网络技能等专业知识培训,所以在网络时代存在“本领缺陷”;信息接收习惯保守,同样阻碍基层党员干部网络问政积极性。此外,以下原因也是影响基层党员干部网络素养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是“党管媒体”依赖心理,让一些干部产生“网络可控”的侥幸心理。一直以来,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成为一些干部的口头禅,大脑指挥嘴巴,大脑想什么,嘴巴就发出什么声;从而使一些干部始终认为,既然党官媒体,那么新闻传媒是可以控制的,从而在心理产生一种虚妄的舆论安全感,并且一成不变地用这种“老眼光”来对待互联网这个“新事物”。

    二是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缺失,是导致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薄弱的重要因素。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学者首先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七十余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在许多国家普及。而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还主要局限于学者的论著和有关机构的倡议书中,直接针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十分少见。除了“科班出身”的新闻传媒专业干部外,绝大多数基层党员干部没有机会学习新闻传媒的常识,自身素养的欠缺成为影响其应对的短板。

    三是舆论监督被排除在干部选拔机制之外,使干部缺少提高网络运用能力的外在压力和内在需求。在基层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中,既不需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不需要直接在媒体和大众面前展示自己;干部升迁无需担心媒体质疑和不必利用媒体展示自己,自然他们也就没有提高这方面能力的内在动力和现实需要。

    四是一些传统思想观念成为干部网络运用能力提高的障碍。比如“政不可知”的封建思想,传统文化“政不可知,则令行禁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干部受此影响以“官老爷”自居、不愿意公开实情;“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定式,凡有突发事件或违法犯罪事件,习惯关着门解决、严禁走漏消息,同时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时刻提防并设法控制;“妨碍进步、影响升迁”的思想顾虑,有的基层干部把正面报道看作是对工作的肯定或褒奖,但若有负面信息见诸网络就认为是大祸临头;“做贼心虚”的胆怯心理,腐败分子为逃避舆论监督,封锁消息、欺上瞒下避免自己问题曝光;“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刚愎心态,一些基层干部自认清正,不理睬舆论监督,对各种传言、质疑不回应。

    三、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网络素养建议

    1、切实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网络认知。
正确认识网络、关注网络、包容网络、接受网络、使用网络,具备一定的网络素质和能力是网络时代基层党员干部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加强学习。网络课程纳入到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课程;把党员干部网络素养纳入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体系;

    二是转换角色, 融入网络。让基层党员干部主动“触网”,并在网络互动中放下架子, 尽快实现成为普通网民的角色转换。在平等的网络互动中吸收营养, 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三是搭建桥梁, 直面网民。基层党员干部应搭建起与网民互动的桥梁,建好本土论坛网站; 经常上网参与网民广泛关注问题的讨论等,搭建民意直通领导的最短路径,树立“家丑可以内扬”的意识;

    四是转化互动, 推动实践。一方面整合信息资源, 听民意、聚民智,通过理性思考、科学决策, 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把科学的决策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 实实在在地推进各方面问题的解决;

    五是加强对互联网的明鉴力、包容力、引导力。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互联网存在的问题,认清互联网功能的主流,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上的过激言论;

    六是养成接受网络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要正确认识网络监督,克服网络恐惧症,勇于接受网络监督。

    2、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网络首发和日常回复制度。
促成基层党员干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抢夺“话语权”的意识,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发布权威信息,让真相跑在谎言的前面,使不实的传闻和谣言没有产生、传播的空间和机会。同时,推动官方在线回答网民诉求制度建设,推动网上信访、网络回复机制常态化发展。

    3、网络舆情研判应对机制及时向县、及以下基层延伸。各地县、镇街、乃至村社,应从制度设计、工作体制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汇集、分析、研判和处置机制。

    4、加强基层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机构、队伍、经费保障措施。结合中办24号文件等文件精神,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基层互联网管理效能,促进基层党员干部网络素养的有效提升。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8日 10:51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