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芦山地震灾民安置日趋有序 “流动炊事班”为百姓送饭菜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4月28日,眉山军分区官兵们在为白群珍老人送饭。梅谛 摄

4月28日,眉山军分区官兵们在为白群珍老人送饭。梅谛 摄

  四川省芦山“4·20”地震进入第8天,救援工作从搜救逐步转移到灾民安置,日趋有序。目前,城区部分灾民已住进了新搭建的板房,当地食品供应品种越来越丰富,城内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稳定,但在县城以外的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地处偏远的村庄,生活物资相对短缺,不少民众每天只能依靠政府发放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生活。为了解决当地村民的吃饭难题,救灾部队震后以来组织了多个流动炊事班坚持为百姓送热饭菜。

  正在做饭的是四川省军区眉山军分区的厨师。28日上午8点,天下起了小雨。饭菜一出锅,炊事班的民兵们顾不上吃饭,就用保鲜膜裹住饭菜盆,挨家挨户地给受灾的村民送去。

  记者在跟随他们送餐的路途中发现,村民们居住地分散,道路狭窄而崎岖、碎石瓦砾遍地。从部队营地到河西组,要经过一条3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再穿过一段崎岖的田间小路。眉山军分区干部杨益告诉记者:“这次我们是去(清仁乡)河西组的5户人家去送热菜和热饭,在第一天我们搜救群众过程中,发现有4户人家比较困难,其中有两户人家老人有80多岁了,家中所有餐具在地震中全部损毁,这次我们送过去,希望他们有热饭热菜吃。”

  记者看到,今天的早餐有稀饭、面条、包子,中午和晚上还有番茄炒鸡蛋、香肠、萝卜炖排骨、芹菜炒肉等菜品。他们告诉记者,每餐饭菜都是标准的三菜一汤,全部由随队保障的厨师分灶制作。在安置区的伙食点,早就等候在那里的村民赶紧将碗筷摆了出来。

  “香肠香肠……够了够了。”

  看着官兵们送来香喷喷的饭菜,村民们内心十分激动。

  “你们辛苦了,你们帮助我们灾区人们(救灾),又顶着大太阳,把你们都晒黑了,又给我们送饭吃,我们都过意不去,谢谢你们大家,官兵好!

  多余感谢的话就不说了。你最耿直了,你都送了几次了,我都记得你了。……差不多,够了,够了,后面安置的人还有很多,谢谢,你们辛苦了!谢谢!来了好多次了,拥抱一下!

  解放军叔叔你们辛苦了,你们天天天送饭!”

  芦山“4·20”地震灾害造成清仁乡河西组5户灾民炊具被毁,每天都只能依靠政府救济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生活。这些村民都是子女在外打工的留守老人,年龄最大的有88岁,最小的80岁,吃饭成为了他们的生活难题。眉山军分区救援部队到达这里了解情况后,已连续7天为灾民送去一日三餐,从未间断。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流动的‘炊事班’”。

  今年86岁的王月珍老人是村子里最年老的长辈之一,地震不仅将她家的房子彻底摧毁,还夺去了她仅有的一个年仅7岁的孙子,老伴长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儿子长年在外打工,至今未回。家里的生活重担全都落在她一个身上。眉山军分区干部杨益告诉记者:“两位老人现在吃水问题非常大,他们每天吃水要到300米年的山上(去背)。所以我们每天送饭,首先要送到两位老人这里。”

  另一位老人王月珍去年从梯子上下来时摔伤了手腕,至今还有点痛。官兵们把随手携带的膏药立即帮她包扎了起来,“你看这个骨头有点变形了,我们带了膏药,先缓解一下,明天我们再继续过来给你带点药品来。”

  今天随队的眉山军分区政委张习告诉记者,只要部队在抗震救灾任务区一天,就会全力保证村民吃上热饭热菜。送完饭,官兵们要返回时,不少村民守候在路旁,朝着队伍敬礼。(记者李蔚、梅谛)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8日 21:49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