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如何才能凝心聚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和核心,阐明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的内在关联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所指出的,实现中国梦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标志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应当看到,作为“中国梦”之核心内涵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本身就蕴含着物质丰富与精神提升的双重含义。“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也是精神之梦。培育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国家富强不是单纯的GDP数字增长,而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毋庸置疑,物质财富的增长对国家富强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但是,如果因此将其视为国家富强的唯一价值指向和判断标准,不仅会在理论上导致财富、增长、发展、富强等概念上的“精神缺失”,更会直接引发实践发展模式中的“GDP中心主义”。应当看到,“富强”这一概念不仅包含着以财富增长为主要内容的“富”,同时也包含着以竞争力提升为主要指征的“强”。因此,倡导以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实现财富的增长,倡导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增长和全面发展,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本理念和实践路向。

  其次,民族振兴不仅仅是在世界经济体中排序位置的上升,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加强。对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其发展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的影响力更加深刻,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正是基于对文化作用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是实现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内容。

  最后,人民幸福不是单纯的收入增长和物质丰裕,而是在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成员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一方面来自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源于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并且,在收入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幸福感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和谐。应当看到,对物质财富的过度关注,对精神生活的相对忽视,以及由此引发的烦躁、焦虑、紧张、不安等精神状态,已成为影响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道德批判,正是基于这一制度不可避免地带来物役、异化等现象,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物的依赖关系”。也正是在对这一制度批判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强调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换言之,无论从社会成员的个体或整体来看,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将“人的世界回归于人自身”(马克思语),是实现人民幸福基本的逻辑前提和实践根基。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如何理解中国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所产生的作用?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两个主动能,即物质的生产力和精神的生产力,强调道德是精神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释经济关系对伦理道德之决定作用的同时,始终强调伦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表现在:道德既可能以其先进性推进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因素乃至动力,亦可能以其落后性抑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甚至桎梏。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将以禁欲主义为核心的新教伦理视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他看来,以新教的入世禁欲主义观念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精神”和在此种“精神气质”的约束下形成的理性经济行动,最终促进了西方理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因此,可以说,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精神力量能够成为推动某一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两个基本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精神既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基本要义的中国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又汲取了以改革进取、开放创新为基本内容的时代伦理精神,从而实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以国家、民族、社会、人民为重的整体主义思想,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作贡献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发整个民族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精神力量。无论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同仇敌忾,还是应对国难天灾的齐心协力,中华民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不断迸发出战胜挑战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也始终将全体人民汇集在爱国主义的精神旗帜下,经受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说,爱国主义已成为凝聚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人口大国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形式。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中更为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改革不断深入进程中的利益调整和矛盾,面对西方价值观渗透和挑战使道德领域出现的种种冲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仍然是多元和差异中确立主导、谋求共识、凝聚力量的精神支柱。

  回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发轫于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促进中国乡村经济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削弱了安土重迁、惧怕变革等保守意识,致富光荣、敢于争先、开拓创新等新型理念逐渐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此后,无论是经济特区的创立,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都充分显示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逐渐生成的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现代伦理精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持。今天,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行的中国,更需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冲破种种思想束缚和利益藩篱。唯有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才能破解发展难题,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提供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

  (王露璐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9日 05:03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