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国际社会眼中的芦山抗震救灾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以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地震损害和中国的抗震救灾进展。

  在这短短几天中:

  他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援”——中国政府快速反应,高效救援;

  他们看到了“地震无情人有情”——中国民间力量的无私和热情;

  他们看到了中国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在及时传播信息、协助救灾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他们看到了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的中国,看到了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

  政府救援更加高效

  4月20日8时02分,7级强震突袭芦山。

  大灾当前,时间就是生命。在震中,当地消防官兵立即投入抢险救援。震后10分钟,成都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在北京,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震后仅5小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飞赴灾区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在国际社会眼中,这次芦山地震救援行动反应迅速、考虑周全。

  “在中国多山的芦山县发生大地震之后几个小时内,救援人员迅速抵达现场,在房屋废墟中寻找幸存者,抢修道路。第二天,解放军官兵用塑料盒向居民发放大米粥。在县城中心区,人们排起100多米长的队伍领取食物。官兵们用扫帚把街道清理干净。军用水车隆隆驶过乡村街道,为口渴的居民提供帮助。第三天,从受损房屋搬到临时住所的当地居民住进了政府提供的蓝色帐篷。推土机清理了城市中废弃的街区,为搭建更坚固的临时住房腾出空间。”这是美国《华尔街日报》在《中国显示出对地震的快速反应》一文中的描述。

  美国《休斯敦纪事报》说,中国政府的救灾行动不仅显示出其救灾反应速度进一步提高,而且救灾措施覆盖面更广,甚至将手机充电站和自动取款机运进灾区。

  “我觉得中国政府在这次地震中的反应变得更快,应急机制更成熟,而且也更有能力去照顾更多灾民。”英国华人工党主席梁辛尼说。

  ——在国际社会眼中,这次芦山地震救援行动更加科学有序、高效专业。

  美国《侨报》说,面对灾难,中国政府表现出了有条不紊、有序救灾的科学态度,表现出了处理危机的专业性。中国政府极其重视对不同受灾地区灾情的评估,根据每个灾区自身的情况提供不同的救援物资。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震学专家勒纳莱姆认为,汶川地震后,中国对抗震救灾体系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包括培训快速评估地震灾害的专家,使中国的救灾机制更加完善。

  民间参与更加广泛

  作为对政府救援的有益补充,民间力量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普通民众和企业纷纷向灾区伸出援手,一些民间组织自发筹集物资向灾区挺进。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民间力量此次参与救援的速度、广度与热情均较以往有大幅提高。

  英国《金融时报》说,中国民间志愿者人数增加成为这次抗震救灾的亮点,很多民众开着私家车,载着水、方便面和毯子前往灾区帮忙。

  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除了政府加大救援行动力度外,私营部门也做出了实质性努力,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都迅速为救援行动提供资助。

  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地震专家彭志刚看来,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灾体系,尤其是军队在救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民间力量也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点,值得继续发扬。”

  新媒体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政府高效施救,民间力量广泛参与外,中国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在芦山抗震救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英国广播公司指出,微博已成为灾区与外界沟通以及外界关注地震消息的重要工具。震后不久即有自称是雅安居民的微博用户上传现场照片,还有不少人通过微博不断发布最新的灾区情况。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与汶川地震时相比,芦山地震灾区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传播速度明显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微博为受困求助的一方和指挥救援的一方搭起了重要的网络生命线。(记者:刘健、赵卓昀;采访记者林小春、吴谷丰、岳连国、吴心韬、刘莉)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9日 14:46 来源:新华网 编辑:徐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