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从地震捐赠看虚拟货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四川芦山县“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收到了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公益组织壹基金日前表示,目前已收到230多枚网络虚拟货币比特币。这是比特币首次出现在国内捐赠的行列中,立即引起业界内外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比特币?什么人在使用比特币?做为一种虚拟货币,它又会否给现有金融秩序带来影响?

  虚拟货币 方兴未艾

  4月21日,壹基金合作发展部总监霍庆川在微博上公布了芦山地震比特币捐赠地址,并称已收到意向捐赠50个比特币,表示“会委托中国比特币公社出售募捐到的比特币。欢迎‘极客’们向壹基金捐赠比特币。”

  这个神秘而新奇比特币究竟为何物?

  在一篇2009年发表的论文中,比特币的概念首先出现。比特币通过计算机的特定算法产生,不依靠特定机构发行,是一种虚拟货币。据了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相关的软件“制造”比特币,然后利用电子签名的方式来实现流通。最初比特币只是极少数程序员手中的玩具,后来逐渐成为一些人追捧的投资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比特币可以通过多个线上的交易所和服务商进行兑换交易。按照最新兑换价格,一比特币折合约155美元或925元人民币。

  这种网络货币,真的能用吗?据悉,目前在国外,比特币可以用来买比萨饼,可以捐赠,甚至已经有芬兰公司用它给员工付工资。

  据一位在校大学生告诉记者,一些特定的网络交易平台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比特币进行买卖,交易的最高价、最低价和成交量实时更新,而实现捐赠的路径大体是“通过交易平台把想捐的比特币卖出,再在类似支付宝的平台上把卖出所得款项提现;而后通过网络转账转入捐赠账户”。

  据了解,这种网络货币的匿名性非常好,既不知道谁在用,也不知道它的流向,因此在很多使用过比特币的人看来,捐赠比特币有“博人眼球”之嫌,容易引人关注。

  未受监管 谨防风险

  表面上看,看不见摸不着的比特币,仿佛已经具备了货币应有的全部功能,那么,它真的成为货币了吗?

  “全世界的货币都必须是主权货币,即只有国家发行的货币才符合法律要求,才是有价值的,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偿债能力是支撑货币存在的根本。别的任何其他机构发行的都不是主权货币,因此比特币也不能称之为货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

  但赵锡军也认为,虽然比特币不能做为货币实现流通,但作为一种结算的工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看来,作为在某个特定范围内使用的交易工具,比特币是一种新鲜事物,不要轻易地否定或认可,“虽然不是货币,但在某种范围内是货币等价物,也是真金白银,捐赠比特币也是对灾区的一种支持,这种行为值得肯定。”

  与一国要维持货币币值稳定的目标不同,比特币由于缺乏监管,因而价格也大起大落。从2010年的1比特币∶0.005美元到2013年4月10日晚的1比特币∶260美元,狂翻40000多倍,4月11日一早价格突然折半,两周内又升至1比特币∶155美元,可谓变幻莫测。据悉,目前国内预计有数万人参与比特币的投资。

  比特币目前并没有得到国家的官方承认,没有纳入法律体系,也缺少相应的监管,它的高度匿名性决定了这个市场的高风险性。为此,赵锡军提醒,比特币交易存在较高风险,“比特币交易全天开放,筹码较少,价格容易受到庄家控制,投资者切莫盲目跟风投机炒作,一旦蒙受损失也投诉无门。”

  事实上,虚拟货币构建于互联网上,凸显高效便捷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较大安全漏洞。比特币交易没有身份验证,一旦网上被盗很难追查,也极易被非法行为利用。“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兴电子货币,如果只是在有限范围内少量流通使用,也不会对我国金融秩序带来什么冲击;如果参与的人多了,应用量大了,甚至成为金融欺诈或非法集资的工具,相关部门就要引起警惕及时进行监管。”许光建表示。(记者 温 源)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30日 07:36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阙东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