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记奋战在四川芦山抗震救灾一线的共产党员:那一刻 党旗高高飘扬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四川芦山县灾区安置点,抗震救灾突击队员在分发物资。记者 李景录 摄

  在芦山,在宝兴,在天全……在灾区,有3种颜色最让人难忘。红色,在帐篷外、在道路旁,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党支部是受灾群众的主心骨;蓝色,天蓝色的救灾帐篷遍布操场、空地,给受灾群众带来安宁;绿色,身穿迷彩装的解放军、武警、民兵送物资、排险情、搭帐篷,是受灾群众信赖的力量。

  生死关头,他们冲锋在前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芦山,突发7.0级强烈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地动山摇!

  余震不断,高岩崩塌,在最危急的时刻,共产党员不顾危险,向重灾区挺进。

  救人!救人!震波刚停,芦山县人武部长罗勇马上组织31名应急民兵,现场成立了一支33人摩托车敢死队。被批准转业的县人武部副部长李廷杰,前一天回人武部办理转业手续、交接工作,原准备过一两天就返回老家。危急关头,他换上迷彩服,坚决要求加入敢死队,完成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次冲锋。

  “人民群众有危难时,正是我们牺牲奉献之时。哪怕路上有千难万险,我们也要完成好这次任务。”这就是他们的铮铮誓言。

  余震不断,沿途到处是山崖上垮塌下的石头。敢死队员们向龙门乡、太平镇挺进,一边参与救援一边将灾情不断用卫星电话发回指挥部,给上级组织救援提供了可靠依据。

  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地震后,由于芦山县前往宝盛乡的道路中断,另一条邛崃方向的道路也被阻断,宝盛乡成为“孤岛”。

  四川某预备役高炮师一团官兵从邛崃市高何镇靖口村徒步向这里挺进,翻过镇西山,于4月21日9时15分,抵达玉溪村三合头组。当时,这里断水断电断粮,村民与外界失去联系25个小时,这是第一支来救援的部队。团政委吴晓林告诉记者,这个村有1492人,地震造成死亡2人,重伤13人,轻伤100多人,95%的房屋是危房,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30多位,儿童100多人。当时,村民很恐慌,官兵们立即展开救援,转移重伤员,治疗轻伤员,搭建简易安置棚,还让村民吃上了热饭。“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村民高晓叶说。

  救灾如战场,救灾如打仗。5年前,这个师曾参加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第一时间向党中央报告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5年后,这支劲旅再次把党和人民子弟兵的形象牢牢树立在群众心中。这个团的官兵95%是共产党员,4月28日,村民们都住进帐篷了,他们还睡在一个简易棚里。

  在宝盛乡,墙上贴着各种字体的红色标语,上面写着“感谢共产党,感谢亲人解放军”、“解放军同志辛苦了”,当地群众对“绿军装”充满了感情,官兵们进出村,村里的孩子都主动敬礼,高声说“谢谢解放军叔叔!”最近,官兵们有时整队外出执行任务,村民们以为他们要撤离了,抱住官兵们直掉眼泪,不舍得他们离开,依依之情让人动容。

  危急时刻,他们挺身而出

  在灾难袭来的时刻,在家园破碎的时刻,当地党员干部自家的房子垮了,老人孩子也需要照顾。但因为自己是共产党员,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胸前佩戴党徽,臂上戴上红色袖标,义无反顾地冲在救援安置的第一线。

  天全县始阳镇党委书记杨斌的声音已经嘶哑,4月30日,记者说明采访来意,他才意识到这一天是“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这几天非常幸福了,可以在凌晨2点躺下睡个觉。前几天,经常干通宵,实在累了,就在车上打个盹。”

  地震发生后,杨斌赶紧从雅安市的家驾私家车往始阳镇跑。路上,100多吨的落石造成318国道阻断。心急如焚的杨斌把车扔在加油站,搭摩托车绕道前行。电话打不通,他在摩托车上给值班干部发短信,“采取一切可行措施,通知镇干部尽快返回岗位。”当日8时45分,他赶到镇政府,马上召开碰头会,组织救援避险。“遇到大灾大难,群众首先想到的是共产党、是政府、是干部。有党组织在,他们就有了主心骨。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危难时冲上去,这是一种最直接最本能的反应。让党旗高高地飘起来,党员亮明身份,到群众中去,我们自己也觉得踏实。”

  地震当天,杨斌把全镇跑了3遍,所有镇干部都“沉到群众中去做工作”。在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他们每天面对受灾群众,要回答各种问题,“最多的一天,我接待了近30批近1000名群众,到晚上都说不出话了。”杨斌说,震后第三天他才跟家人通了电话。那一天,全县15个乡镇书记到县里开会,自己发完言后,县里其他部门发言时,这15个乡镇书记都睡着了,县委书记非常心疼他们,说“让他们多睡一会儿。”

  4月29日一早,芦山县清仁乡同盟村党支部书记姜学强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短暂的工作部署后,几位干部分头行动。姜学强告诉记者,“我们村砖木结构房屋多,毁损严重。今天的重点工作是要挨家挨户排险,不能留一个死角。”已经连续10天、每天工作长达20小时以上,他的嗓音嘶哑,眼睛布满血丝。

  同盟村是清仁乡最偏远的村子,距乡政府有10里山路,全村1296人,青壮年大部分都在外面打工。地震发生后,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不知所措。村里的党员干部紧急救援,成立党员突击队,救助村民,运送伤员,安定了民心。齐心组的李正兰、高佳慧对记者说,“现在我们生活有保障了,县里、乡里也有干部驻在我们村,随时帮我们解决困难,我们也不用担心了。村里的党支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他们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这些天,灾区的工作重点转为进村入户对农房进行应急评估调查、排查危房、卫生防疫、督察物资发放、研讨灾后重建规划等。在新的阶段,灾区的党员干部继续带领群众鏖战。

  沧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

  “党旗飘起来,党徽亮出来,党员站出来”,在各县乡村镇,在泥石流滑坡抢通现场,在临时安置点,随处可见党旗在飘扬,胸佩党徽、佩戴袖标的党员始终忙碌在第一线。

  4月29日,在芦山县芦山中学的一间帐篷里,临时党委会在召开党员碰头会。“这个集中安置点人比较多,要摸底调查,比如蜂窝煤是存放在帐篷里还是露天,提醒群众帐篷搭建要注意防火和预留生命通道。”党委书记陈雪梅嘱咐刚从体育馆安置点调来的3名党员。

  地震后第二天,这个临时党委就成立了,下设4个党支部,党员40多人。60岁的群众王洁慧告诉记者,她最关心物资发放和帐篷搭建,临时党委带领大家打了硬仗。如今安置点的2000多人都住进了帐篷,吃喝都不愁。

  入党18年的芦山中学教师何业是学校党支部书记,也是安置点临时党委的党办主任。

  何业的家住3层,已是危楼。地震后,高度近视的他从家里抢出食物,分发给群众,还带领群众搭起了16顶帐篷。何业的母亲70多岁了,住在乡下,他托人照顾老人,自己却一直没空回去。

  戴着“党员志愿者”袖标的何雨亭也在旁听碰头会,她是何业的女儿,在四川简阳一所中学任教,趁着“五一”小长假赶来帮忙。在这个临时安置点,有10多位从外地自发赶来的党员志愿者。

  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已成危房。帐篷医院里,不少党员日夜忙碌,为病患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障。55岁的外科主任医师王林华,1985年入党,已连续工作24个小时。负责伤病员分流转院的医务科科长周进松也是老党员,他记不清当天是星期几,但对哪个医院分流了多少人,有多少重症病人却了如指掌。

  哪里有灾情,就奔向哪里,鲜红的党旗飘扬在灾区大地。

  哪里有险阻,就迎向哪里,无畏的身影活跃在应急一线。

  抢险救援靠党组织,恢复生产更离不开党组织。芦山县飞仙关镇成立了抗震救灾党员突击队,每个党小组对应一个生产队,1名党员联系帮助15户受灾村民。眼下正是油菜籽收获的季节,农时不等人,党员突击队积极帮助留守老人抢抓粮食收割和播种稻谷。目前,这个镇抢收粮食300余亩,修复受损沟渠1000多米。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艳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

  关键时刻站出来,生死关头豁出去,在抗震救灾这个特殊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书写着责任和忠诚。

  无数共产党员用行动向世人证明,过去,依靠中国共产党,伟大祖国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书写了“中国传奇”。今天,在灾难袭来的时候,只要我们坚定地依靠党、依靠政府、依靠子弟兵和灾区广大群众,就没有渡不过去的难关,就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记者 王晋 刘松柏 乔金亮)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2日 06:54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