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浅谈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

湖南益阳琼湖街道办事处 周林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流动的日趋频繁,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成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为此,各级党组织应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思路,大胆探索,积极构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的新机制,确保流动党员始终感受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作用。

一、流动党员教育培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流动党员在教育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四点:一是行踪难掌握;二是教育难坚持;三是作用难发挥;四是人员难管理。

之所以出现上述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流动性大,不好管。随着流动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流动范围从农村到城市,从省内到省外的不断扩大,加上流动地点的不固定,使得这部分党员越来越不好管。

二是认识不清,不想管。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另眼相看,甚至存有排斥和歧视心理,把流动党员列入“另册”。一些基层党组织则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好外来(出)的不如管好当地的,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当作额外负担,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少基层组织对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既不管,也不处理。有的基层党组织连党员的去向如何,也一问三不知。

三是模式老化,不会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致使一部分党员与原单位或所在地的人事、行政、户籍等方面的紧密型联系逐步变得松散,而在社会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已逐渐不适应,即使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也因当地隶属关系不清,出现无法管理,或挂靠单位不愿管理等情况。

四是思想复杂,不服管。一部分流动党员,跨地域流动,广泛接触社会各层,长期脱离党组织,“免疫力”减弱;有的行为自由化明显,不愿接受党的组织纪律的约束,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负担;有的认为自己在外地工作,与当地生产经营活动无关,对党组织的态度冷漠,甚至财大气粗,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二、针对流动党员教育培训遇到的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建立“上下联动”责任制。逐级建立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抓流动党员工作责任制,落实乡镇、部门党组(党委、工委)书记“第一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直接责任人”和流动党员编外指导员 “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实行“专人抓、专人管、专人负责”,加大党建目标责任考核,逐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网络。

二是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议依托居民身份证管理系统,把党员信息作为居民身份信息的重要组成,随时随地查询党员的信息。同时,建立全国联网的党员信息库,实现流出、流入地党组织信息共享、情况互通和远程查询,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夯实基础。

三是建立教育培训积分机制。按照“突出重点、分类计算、累计积分”的原则,对党员教育培训实行积分制管理,凡参加各级组织培训的党员,凭培训证、学历证等到上级党组织区分级别积分备案,全年累计积分至少要达到12分,每半年公布1次积分情况。对达不到积分要求的,限期进行补课;补课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党组织对其批评教育、甚至进行组织处理。对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积分重点加强监管,实行全国信息共享,让未参加教育培训或有补课记录的流动党员自加压力,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四是建立优秀流动党员激励机制。通过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流动党员,鼓励和支持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并在税收、贷款、项目等各方面给予 “优先”待遇,对招商引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流动党员,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激励流动党员积极发挥作用。

三、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的意义

党员流动是社会大势,不可逆转;而完善的组织整合机制、广泛的组织网络覆盖是解决流动党员边缘化的根本途径。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不仅仅是重大党建课题,更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对周围流动人口的联系作用、反映民情民意的渠道作用、开展思想工作的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稳定因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人与人之间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2日 10:4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