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云南日报:梦想 直达美好未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本报美编 刘一飞 画

  公益梦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公益心,希望每个人都加入这个行列,将爱传递。”

  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昆明爱心团队“昆明之美”的创始人顾中国又忙碌起来,他先是召集团队的成员们为灾区捐款,然后又为在昆明的雅安人提供回家的帮助。

  顾中国是昆明理工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的职工。“因为我一个人力量有限,借网络发动大家参与,共同传递爱心,这是‘昆明之美’最早想要达成的愿望,爱心团队发展至今已经3年多了,为昆明这座城市的美丽添砖加瓦,让爱心洒满春城的每个角落,这是我们最大的希望和梦想,而伴随着团队的成长,这个梦也越来越近。” 顾中国说。

  给在街上流浪乞讨的人送冬衣,为困难人群买米送药,帮助被烧伤的儿童与家人团聚……这些仅只是昆明公益团队“昆明之美”所做的上千件好事中的一点缩影。爱心没有界限,也没有门槛,更没有高低之分。只要有一颗充满热情的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哪怕只是帮忙出把汗,都是爱的奉献。这正是“昆明之美”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

  顾中国常说,我们的行动围绕着一个“美”字,希望人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和爱心。爱心不仅只是付出,也有收获,让心找到落脚点,这就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内心安宁,才能夜夜好梦,进而去追梦。“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公益心,希望每个人都加入这个行列,将爱传递。

  致富梦

  “自家腰包鼓不是鼓,要大家一起鼓才算鼓。”

  “2008年,我看到大村、法门等地的群众种植大棚蔬菜很找钱,家家都盖起了小洋楼,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4月23日,禄丰县恐龙山镇川街村委会9组村民马以平站在自家蔬菜大棚里,说起往事,仍难以平静。

  种蔬菜能赚钱,可是家里仅有的5亩地怎么种大棚蔬菜,这是他实现种菜梦想的障碍。经多方打听,恐龙山镇土地流转破解了这一难题,他迅速租赁了3亩,在8亩田地里开始学种大棚蔬菜。《云南蔬菜栽培新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新技术》、《蔬菜栽培》成了他手中的工具书,通过自学和参加县里举办的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马以平技术越来越好,种植规模越来越大。2009年,他又租赁16亩田地发展大棚蔬菜。

  如今,马以平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种植大户。“这几年地有了,技术有了,销路有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马以平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但他还有一个未实现的梦:“自家腰包鼓不是鼓,要大家一起鼓才算鼓。”马以平现在想走规模化经营路子,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我认为大棚蔬菜种植是一项风险比较小的投资项目,我要抢抓机遇,大胆走规模化经营路子,为大家的钱袋子早鼓起来而继续努力。”马以平说。

  和谐梦

  “让一家老小都过得和和美美,我们就满足了。”

  4月20日下午,80后小夫妻李晶和钱轶懿到菜市场买菜,准备做一顿丰盛的周末晚餐。说到梦想,在医院工作的钱轶懿立马指着刚买好的菜说:“青菜、水果这几天又涨价了,但不管菜价怎么贵,只要能让家人吃饱吃好,身体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工作中,钱轶懿每天都要接触各种疾患,她认为这些病发原因,环境污染是致病的一个因素。她也担心自己及孩子所处的现实环境,因为污染影响,生活质量会下降,所以他们在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好环境。

  “如今养儿不易,一个婴儿推车,动辄就是4000至5000块,奶粉只能挑着好的买,但好的都贵,我和老婆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不到8000元,孩子出生后,生活压力更大了。” 刚为人父的李晶,就职于昆明一家国企,生活的艰辛俨然让他成熟了不少:“还有父母养老的问题,我们俩都是独生子女,虽然目前父母都很健康,也还没感觉出来困难,但今后会是什么样儿呢?”环境压力、家庭压力,让这对年轻夫妻感觉到自己的担子重了,但他们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实现“给孩子一个好环境”、“给父母一个幸福晚年”的梦想。

  “如果能通过我们俩的努力,让一家老小都过得和和美美,我们就满足了!”

  自强梦

  “希望每个女孩,特别是农村女孩都能自立自强,活出自己的精彩!”

  现就职于凤庆县委组织部新闻与网络宣传股的干部、30出头的张光菊说,她现在有个梦想,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乡亲们,改变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希望每个女孩,特别是农村女孩都能自立自强,活出自己的精彩!

  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出生于偏远农村的张光菊从小就受到歧视。父辈甚至想遗弃她和妹妹,再生男孩,因此,读书对她们而言,俨然成了一种奢望。但是,她躲着读,争着读,在艰难中发奋学习,最终,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中专。

  “2010年,我自学考试取得本科毕业证,还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被分配到郭大寨乡政府工作。去年9月份调到了组织部工作,负责新闻宣传方面的工作。”张光菊说,“我对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信心,现在就想认真履行好职责,在宣传上有一些突破,不辜负他们。”

  最近,她的几篇新闻稿见报,受到了市县领导的肯定和表扬。这更让她坚信,只要努力去做,梦想总会实现。张光菊说:“如果我的经历能给人一些启示,我的这个梦想就实现了。”

  创业梦

  “做一行,专一行,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创业才可能成功,梦想才能实现。”

  4月19日下午,见到朱斗云时,他像往常一样,正在做着家政保洁工作。这个25岁的小伙子说:“我想开一家家政公司,有了这个支点,就可真正融入这个城市。”

  6年前,19岁的朱斗云从会泽农村来到昆明,干起家政保洁工作,一干就是6年,工资从最初的600元涨到了现在的2000元。他说,自己文化程度低,干别的工作吃力,做保洁工作6年了,他喜欢家政服务工作,对这个行业很了解,也熟练地掌握了技能,现在在一家家政公司当了领班。说起这些,他很有满足感。

  “进城务工人员要真正融入城市,需要有自己的支点。我就想开一家家政公司,这就是我的支点。”说起自己的愿望,朱斗云说,从事家政服务,尽管一些养老、居住等社会保障还存在欠缺,社会地位偏低。但自己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现在基本达到了创业条件,行业协会等部门正在积极引导、规范行业,所以他看好这个服务千家万户的民生行业。

  “其他行业不熟悉,做自己熟悉的行业,做一行,专一行,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创业才可能成功,梦想才能实现。”朱斗云说。

  奋斗梦

  “出来打工,就想着有一天攒够钱,回家成立一家香蕉公司,把家乡的香蕉卖到全国各地。”

  4月23日下午,在西山区棕树营一家餐馆,服务员卢辉正忙着打扫餐厅的卫生,“出来打工,就想着有一天攒够钱,回家成立一家香蕉公司,把家乡的香蕉卖到全国各地。”

  卢辉的家在元阳县黄茅岭乡,那里山岭叠嶂,沟壑纵横,无一平川。“家里种了8亩香蕉,但卖不了多少钱。”他说,去年香蕉收购价是5元左右,也就1万多,全家5口,除去各种开销,所剩无几。

  为了改变家庭困难,卢辉初中毕业一年后走出了大山,同3个老乡到昆明打工,可没几天,等他一觉醒来,老乡们丢下他悄悄地离开了。“那时候一个人在陌生城市,很孤独,很害怕。”虽然当时心里很难受,但为了梦想,他还是坚持留下,在现在的餐馆一干就是4年。

  去年春节,卢辉攒了3万多元回到家,第一件事买了辆拖拉机,不仅可以解决自家的香蕉运输问题,还可以帮别人拉货赚钱。但是现在只能把香蕉拉到公路边,卖给那些来收购的老板。“家里种的香蕉味道很好,由于有中间环节,还是难卖好价钱。”卢辉说,春节回家和家人商量好了,这几年大家一起攒钱,成立公司后做出品牌,大家就不会为香蕉卖不起价钱犯愁了。

  梦想着未来,卢辉显得很兴奋。记者 王怡文 徐宝祥 张帆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2日 15:17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