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性教育应注重心理行为的参与

重庆九龙坡区中医院 李官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摘要:中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已达17.5%,党员的行为反映其心理表现,党员心理疾病的出现不仅影响自身健康,更多的危害在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纯洁性和先进性。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党员思想和作用及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党性教育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提高新时期党员党性教育质量,为完善党员教育探索一条新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行为 党性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在基本进入小康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行进中,人们在物质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出现了信仰危机、政治冷漠等的精神困惑;个别党员出现思想退化、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现象,影响党的形象,影响党的科学化建设进程,影响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探究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讲,主要在于党员同志党员意识淡漠和党员角色失调、党员需要庸俗和趣味低级化、党员荣誉感降低和意志力减弱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说明我们党一直以来注重把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修养提高到关系党的全面建设的战略高度;说明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科学地运用如心理学知识等多学科多领域分析和研究思想问题。因此我们在党性教育中可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其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咨询、干预,提高党员教育质量和党性修养。

一、加强党员角色教育,扮演好党员的社会角色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一个人都应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清楚并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融为一体。共产党员要有党员角色,这一角色与一般群众有其特别性。江泽民同志说:“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时刻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倾向。”这就是对共产党员的角色定位。一旦党员出现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角色失调,就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出现吃喝玩乐、忘乎所以,脱离群众、贪污腐化,心理上表现为焦虑和不满足感。因此对党员的教育要时刻要求党员不能忘记自己党员的身份,时刻学习《党章》,时刻履行党员八条义务,执行党的各项决议,维护党的形象;日常工作中要时刻亮出党员身份,提醒自己,接受群众监督;管理上时刻为党员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更多的党员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中承担党员的责任,增加党员的荣誉感。

二、加强党员精神需要教育,不断激发党员的积极性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精神需要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主体自身精神感受匮乏状态的反映,是一个反映人的追求、信念、价值观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有特定的思想境界和思想意识、政治觉悟、思想觉悟、组织觉悟,有与一般群众不同的精神需要。因此首先要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打牢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改进工作,以此来衡量党员个体需要的标准,指导自己的行动;再就是增强党员归属感和自尊,为党员同志搭建事业平台,体现党员价值,加强对党员同志人性化管理,不断激发党员对党的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三、加强党员心态调节和教育,保持积极健康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反应倾向,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当自我、环境和态度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就会发生认知失调,产生消除紧张的动机。在心理上表现为心态失衡,个体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焦虑、多疑、贪婪、敌意、自卑、空虚、自闭、恐惧、妄想等,在党的工作上表现为失意、愤懑、懈怠、甚至对党的工作的否定,失去做一个党员基本的准则。因此加强对要党员平常心、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意志力等的教育与训练,保持一种健康向上、豁达积极的健康心理;另一方面时刻观察党员的心理表现,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辅导、心理访谈、谈心活动等,纠正党员同志的偏激甚至错误的看法和行为;第三向党员教授基本的心理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减轻来自于环境方面的压力,提高自己对新时期党的认知。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3日 14:01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