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美国老人的中国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遗体告别式上的牧琳爱老人遗像。张振祥摄

  牧琳爱老人生前和孩子在一起。张 勇、肖明磊摄

  牧琳爱老人生前和孩子在一起。张 勇、肖明磊摄

  “我是个美国人,可是我有一颗中国心。”说这句话的人,叫牧琳爱。

  4月28日,96岁的她在山东聊城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她热爱的这片土地,千百名当地民众自发为老人送别。这位美国老人的中国故事开始广为传颂。

  “我想回来做点事”

  “我小的时候,在中国看到很多人饿死了,还有战争,给很多人带来了灾难。我想回来帮助他们做点事情。”牧琳爱生前曾说。

  1917年8月11日,在中国河北省北戴河,美国传教士牧鸿恩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娃,她就是牧琳爱(Eunice Moe Brock)。从此,她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幼年的牧琳爱与父母在山东聊城居住了13年,之后随父母返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路易斯城。在轮船上,父亲对她说:“中国人善良、勤奋,但他们实在是太苦了,希望你将来能再来这里,给他们帮助。”从那时起,牧琳爱一直铭记着父亲的这句话。

  1992年,牧琳爱给山东聊城市政府写了一封信,请求查找她童年在聊城的小伙伴周仁杰。聊城市政府回信告诉她周仁杰已过世,并告知周仁杰子女的联系方式,牧琳爱深受感动。这一年,牧琳爱和丈夫艾德温来到中国旅游,60多年后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周仁杰女儿周宝玲说:“牧琳爱非常感恩,她说自己从小在中国长大,受到过中国人的帮助,有机会一定要来回报。”

  1999年,在艾德温去世一年后,82岁的牧琳爱不顾子女反对,变卖了在美国的房产,独身一人来到中国,实现了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定居中国的梦想。之后,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聊城市政府根据牧琳爱想去农村定居的心愿,将她安排在阳谷县刘庙村。她在这里一住就是14年,直至去世。

  “老人走得很安详,她永远留在中国的梦想实现了。”牧琳爱老人的翻译王玉青说。

  “帮助别人,我很快乐”

  “我只想过简单的生活,以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爱护别人,这样我就很快乐。”牧琳爱曾说。

  在刘庙村定居后,牧琳爱听说村里的小学没有计算机课,便捐出3万美元,帮学校建起了正规的微机室。后来,她又相继捐款近2万元,资助刘庙村幼儿园和安乐镇一些学校购置玩具和教学器材,并义务担任学校的英语教师。

  刘庙村村妇联主任李雪英说:“老人生活非常节俭,但热衷慈善事业,她为刘庙村修路、建果园、扩建图书室,为刘庙村的老人买老花镜。”

  不仅如此,牧琳爱还应邀担任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名誉院长。她曾率领该院一个医疗小组赴刘庙村为所有老人做眼睛保健义诊,5位患有白内障的老人在她的资助下,完成了晶体手术。每到周末,她都要赶到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给医生护士们讲专业护理知识,或教英语。

  “她购置了一些先进的仪器送给医院,使我们提高了诊断治疗的技术水平。”聊城市国际和平医院原院长王继宪说。

  阳谷县寿张中心敬老院院长贾秀兰记得,从2005年开始,牧琳爱老人每年都会到他们敬老院过老人节,与敬老院的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06年,牧琳爱入选“感动山东真情故事”十大人物,被山东省民政厅授予“山东慈善大使”称号。同年6月,她被授予“中华慈善大使”称号。2009年7月,牧琳爱老人被山东省授予中国“绿卡”,获得永久居住权。

  “让美国人了解中国”

  “让美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美国;加深友谊,共发展,共分享”,是牧琳爱多年的心愿。

  王玉青说,多年来,牧琳爱通过书信等多种方式,向美国朋友介绍中国发生的可喜变化,还带领来看望她的外国朋友到全国各地旅游。她还写了一部30多万字的书,初步定名为《探索精神和物质的和谐世界观》,其中专门有一部分介绍中国。

  牧琳爱去世后,按照她的遗愿,遗体将捐献给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用于医学研究。山东力明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刘晓光表示,学院有我国第一个人体标本博物馆,每年接收遗体捐献20多例。牧琳爱老人的遗体经过相关处理后,将制成标本,遗体可以保存至少100年。我们非常感谢牧琳爱及她的家人,这对于医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88岁时,牧琳爱立下遗嘱:去世后捐献遗体,供中国医学科学研究。2011年2月,牧琳爱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确认,并得到其子女认同。

  中共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说:“牧琳爱老人是中美友谊的使者,她捐献遗体,为她所挚爱的中国作最后的奉献。大爱无疆,她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伟大无私。我们永远记着她。”(黄达 苏泰夫 胡宏毅)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8日 06:4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阙东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