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成都军区空军:驻村帮建 带动群众生产自救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5月3日下午,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河心一组。

  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军人正在村里排危。村民张向东家临街的窗户已部分和墙体分离,快要掉下来。由于余震不断,担心窗户掉落伤人,他们要把窗户捣掉。有的手握长棍捣,有的找来绳子拴住窗户往下拽。冲在最前头的,是驻村帮建的成都军区空军副参谋长、成都空军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长蔡伟素。

  部队入村,救灾有底气

  为什么要采取驻村帮建措施?蔡伟素解释说,驻村帮建这一招,实现了救援部队和受灾群众的深度融合。成都军区空军在龙门、太平、宝盛三个乡镇开展“进村入户、驻村帮建”活动,让部队落地生根,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

  “一个团帮助一个村,在5个村派驻5支救援部队。部队长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第一副村长。”蔡伟素说。成都空军西昌司机训练大队275人驻扎在青龙场村进行帮建,大队长何义林上校任青龙场村支部副书记。“我直接参与村支部决策,村支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调配救援力量。”

  一下子手里多了一个团的人力,这让村支部书记王泽兵抗震救灾有了底气。他感激地说:“他们真正是来帮老百姓干事的。直接把部队安排到村上来,实实在在救援。”

  扶老助弱,自救抓关键

  成都军区空军在搜救的同时,解决安置点生活缺电问题,先让灾区亮起来。抗震救灾最初阶段,高山边远的村民聚居区和集中安置点最核心问题是没电。成都军区空军自己筹集来80台电机,给这些地方配上电机。“选一个人专门负责操控发电机。会操作的,交给他管理;不会操作的,部队派人来培训,培训完了,再把电机交给他管理。”蔡伟素介绍。

  27日夜晚,河心一组安置点调来25台发电机。“五一”小长假,重见灯光的受灾群众欢呼雀跃。青龙场村村支书王泽兵说,蔡将军的口头禅就是“灯亮了,老百姓的心就有底了”。

  成都军区空军把先帮学生恢复上课作为重要任务,在3个乡镇各建了一所中心学校,每个学校建起板房校舍。宝胜乡26日上午9点,580多名学生复课。龙门乡29日复课,太平镇5月2日复课。至此,由成都军区空军承建的、芦山地区灾后最早的3所板房学校全部移交地方,共有2000多名学生回归学校。

  驻村帮建解决了老百姓的依赖思想。蔡伟素说,我们救灾的宗旨是不救懒汉,拉着、牵着、带着老百姓一块干,不能“我干、你看”。

  4月28日,天气预报有中到大雨。担心龙门乡最大的安置点里300顶帐篷被雨泡了,从凌晨3点到下午5点,成都军区空军接力挖完了3600米排水沟。从12点半到下午4点,指挥部3个将军都参加劳动。安置点的老百姓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纷纷接过军人手中的镐和铁锹。

  村民高健平在安置点里发完物资,刚回到帐篷,脚上穿着拖鞋,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解放军挥汗如雨,深受感动,抢过镐,用力刨下去;59岁的魏太康接过蔡伟素手里的铁锹;49岁的谭永珍直接用手捡土块……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8日 07:2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