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对党员群众“感党恩、淳民风、促发展、构和谐”
自我教育典型案例的调查
——湄潭县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形成追溯及现实意义

贵州湄潭县委组织部组织科长 程序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十谢共产党,养老把你想,以前抚儿来防老,现在丢心政府养!”这是一首来自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民集体创作、自编自演的一首“花灯”歌词,虽然词句简单、话语朴实,字段较少,但在这首歌词里却对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民感谢共产党的强烈心声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湄潭县党员群众“感党恩、淳民风、促发展、构和谐”自我教育的生动写照。谈到这首歌词的来源,还得从几个阶段说起。

    一、形成追溯

    第一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大集体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初步解放,田家沟群众初步解决温饱问题。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中央对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一次重大变革,实现了百姓想田,干部想干的愿望,农村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群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群众同样凭借政策的东风和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从有地种到有粮吃,群众有了很深的感触,是党的政策给了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给了农民发展的权利和空间。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过程中,田家沟村民萌生了感谢党的恩情的念头,八十年代末,胡绍明、祁承烈等村民牵头,开始编写感谢党恩的花灯词,形成了《十谢共产党》第一稿,群众自发组织的花灯队开始在村村寨寨传唱:一谢共产党,吃饭把您想,从前受饥饿,现在脱贫奔小康;二谢共产党,穿衣把您想,从前穿麻布,现在毛料新时装......十谢共产党,恩情永不忘,紧紧跟着党中央,农村建设献力量。用这首通俗易懂的歌词和朴实而高亢的腔调宣传党和国家的英明政策,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第二阶段:1990年——2005年间,农业科技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田家沟村民感谢党恩的心情日趋强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夯实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但长期以来,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结构模式一直未能破解农民增收致富这个难题。同时,农村闲置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民群体文化生活呈褪减趋势,《十谢共产党》这首花灯曲目由此而沉寂多年。

    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调整的战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龙凤村决定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茶业,以调整该村农业产业结构。龙凤村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和传统,但长期以来都是群众自产自销,种茶未形成规模,茶叶商品化程度较低。从1998年起,该村率先在田家沟村民组发展茶叶产业,积极引导农民种植茶叶,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积极探索,在相邻的湄江镇核桃坝村的带动下,龙凤村茶叶种植规模迅速增大,从1998年的全村茶园面积400亩左右到2006年发展超过4000亩,并成立了茶叶专业协会,通过协会上下联动、市场运作、技术指导、自主经营等方式,龙凤村茶叶产业在全县跃居前列。

    其中,田家沟村民组42户、216人,就拥有茶园面积400余亩,户均茶园8.7亩,人均茶园2亩。茶叶产业使农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2006年底,田家沟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已经达到4200元。生活条件大大提高,从解决温饱初步步入小康,日子红火了,外出打工的农民回村了,以前要通过远走他乡才能赚钱养家,如今守在家里就能够通过茶叶产业发家致富,田家沟村民感谢政策扶助、感激党恩的心情日趋强烈。

    田家沟村民谭世才,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茶)政策以前,经济收入基本为零,全家的唯一财产就是分家而得的一间木屋,2002年,龙凤村支两委阻止了谭世才外出的念头,动员其通过退耕还茶种植茶叶6亩,在茶叶未见收益的前三年,村两委又支持其发挥特长,帮助他在田家沟租房发展农家乐经济。如今,一穷二白的谭世才已经成了田家沟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带头人,建起了一楼一底的黔北民居,开起了乡村旅馆、买上了小车,仅茶园一项,年收入就达3万元。

    第三阶段:2006年——2010年,“以茶叶产业为支撑,以黔北风格民居建设为标志,推进村庄整治,深化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强有力地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群众发自肺腑的谢党之情达到高潮。

    2006年,根据县、镇、村规划和群众意愿,田家沟幸运地被列为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启动了建设,依托茶叶产业富裕起来的群众更新观念,在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纷纷开始建设黔北民居,并通过房屋改造的契机积极推进村庄整治,进一步丰富了“四在农家”内涵。其“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得到社会广泛认同。2007年10月10日,反映湄潭新农村建设的电视新闻《村容整治催生文明乡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田家沟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整洁的村容村貌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充分反映了湄潭及遵义农村近年来发生的可喜变化。同年,田家沟被列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基地。2010年底,龙凤村全村672户,2559人,拥有有机茶园5100亩,人均达到2亩,被国家农业部授牌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田家沟也被列为全国农村观光旅游点。

    几年来,田家沟全体村民均完成黔北民居新(改)建工程,实施了乡村清洁工程,改造庭院环境40户,建成了图书室、垃圾收集站、农业灌溉提水站等设施,修建了篮球场、农民文化广场、卫生室等,沼气普及率达90%、农电网改造率、移动、联通网络覆盖率均达100%,100%的家庭有手机、固定电话,100%的家庭安装了电视接收机。100%的家庭安装了太阳能。60%的家庭购置了电脑。田家沟42户群众拥有摩托车39辆,小汽车8辆,小型茶叶加工厂6家,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

    田家沟村民深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变化,全靠党的政策。一是通过家庭联产承包,激发了大家的生产热情,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茶)工程,田家沟成为了生态茶园基地,真正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在2006年以前,田家沟群众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日子并不富裕,,一部分的家庭还因为子女上学、娶媳妇、看病等原因背负着沉重的债务,42户人家只有4栋火柴盒式的砖房,其余房屋都是祖上的旧木房。若非党委政府引领村民发展茶产业,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不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三是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二十字”方针,让村民清楚明白地懂得了农民才是发展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的真正含义不是建设一座房子,而是要有产业、有长久收益,更要有自我管理村庄、发展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的自觉性,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田家沟旧貌彻底变了新颜。四是党的各级组织及领导干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田家沟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原湄潭县委书记田刚、副书记张志勇,兴隆镇党委书记陈代强、副书记陈清松、雷云波,村党支部书记伍远华、村委会主任周永贵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对这些领导同志,田家沟的男女老幼每个村民都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与他们成了知心朋友。

    2008年,田家沟村民在闲聊时谈到了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又从《十送红军》想到了田家沟几十年发展以来所得到的党的关怀,饮水思源,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要唱响一支感谢共产党的赞歌,于是,村民伍荣明、胡绍明、祁承烈、伍远华等人自发兴起了二度创作“十谢共产党”花灯曲目的活动,为了进一步提炼“十谢共产党”歌词,主要从感谢共产党对农民“衣、食住行、教育、就医、养老”等方面进行阐述,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歌词。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
    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
    三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以前穿的蓑草衣,现在毛料新时装;
    四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以前住的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
    五谢共产党,走路把你想,以前走的羊肠道,现在道路宽又广;
    六谢共产党,照明把你想,以前照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
    七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以前一堆大老粗,现在两基一扫光;
    八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以前有病无钱医,现在药费能报账;
    九谢共产党,致富把你想,以前种粮要上税,现在免税还补偿;
    十谢共产党,养老把你想,以前抚儿来防老,现在丢心政府养。
    党的恩情永不忘,誓把忠心献给党!紧紧跟着党中央,幸福日子万年长!

    二、花灯戏“十谢共产党”的现实意义

    2009年9月6日,恰逢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议全体代表参观田家沟,田家沟群众即兴为代表们演唱了“十谢共产党”,得到代表们的一致好评。十月,此曲目在湄潭县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歌舞晚会上演出后,引起了全县人民的强烈共鸣。

    通过“十谢共产党”花灯戏曲目创作和诞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共和国六十年发展的历程中,共产党为“三农”所作的每一步努力,都在感恩的农民心里珍藏,当许多声音在喝着汤吃着肉还骂娘时,我们的农民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憨厚的心肠记住了共产党为祖国的发展、为农村的进步所做的一切。土地是最诚挚,你种什么,它结什么。农民也是最朴实的,你给多少,他铭记多少。当年一首“十送红军”,江西村民肝肠寸断告别亲人红军,如今一曲“十谢共产党”,湄江河畔的田家沟人热情澎湃讴歌亲人共产党,一样的血肉情深,一样的骨肉相连,但是,不一样的是,十送红军唱出的是当年人人都铭记的恩情与亲情;而十谢共产党,是唱出了如今很多人忽略了的天地大恩。在60年共和国的风雨历程里,田家沟村民保持了他们最清醒最完整的群体记忆,用一首《十谢共产党》,庄重地诠释了庄稼与土地的关系、绿叶与大树的关系、溪流与大河的关系。感恩是这个世界最煽情的词汇,却被一群最不具煽情特质的朴素群体所运用。而这样的煽情居然足以让我们醍醐灌顶——我们记住了来自陌生人的一个笑容,却忘了世间有大恩,如日月江河,养我魂魄、润我血肉。

    三、歌声不止、党恩不忘,田家沟村民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携手向前

    在田家沟这片土地上,在发展农业产业、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中,涌现出来了众多新型农民,他们的精神和故事让人感动,如满腔热血为地方发展不辞辛劳、不计个人得失的伍云明,编写歌词、自觉引导群众和教育晚辈爱党爱国的老人祁承烈、胡绍明、陈明昌等,还有用自己柔弱的双肩独自扛起发展家庭的茶叶生产和建造黔北民居新房的重担、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妇女代表田维萍等,正是有了党的政策,有了全体村民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田家沟的美好蓝图才变为了今天的现实。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10年,田家沟已成为国家三A级农村旅游风景线路旅游点,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田家沟村民还有相当大的工作要做,要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告诉田家沟村民,只要有共产党的引领,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大家齐心协力,田家沟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湄潭的农民生活会更加美好。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8日 11:2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