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信仰的力量

江苏中国药科大学 徐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需要即人性”,“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另一个与人的本质需要符合的物品”。人是需要矛盾发展着的综合体。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有人的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有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有活动需要、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这一重要思想为当前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信仰的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人的需要主要表现为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精神需要等。人的需要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也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起来。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人的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常常与社会的发展相悖。如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极大丰富的满足,而人的精神需要却不断萎缩甚至畸形地发展。人的心灵家园被无情地毁坏,人变得空虚而无所事事,如同“行尸走肉”,面对这样的矛盾,解决的关键是,人们主观能动地把握外在世界,和积极主动地建立内心世界。 

只有当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秩序需要协调发展,人才可能和谐发展。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精神文明长期落后于人的物质文明。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加强信仰教育,促进人们对信仰的追求,培养人们树立科学信仰。“人是信仰动物”,信仰的树立是人们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信仰的树立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精神属性的发展;信仰的树立加强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信仰的树立才能使人们感到真正的幸福。信仰是人一生之中的精神动力,“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的精神世界犹如一座大厦,缺少支柱就会倒塌。”对于一个人来讲,信仰可以激励其在一生之中不懈奋斗;对于一个群体来讲,信仰可以使人们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信仰是主流社会意识的核心,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信仰的确立不仅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又促进了物质需要和秩序需要的提升,最终全面地促进了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发展。 

二、信仰的缺失――危机与需求的较量 

目前,我国公民的信仰呈现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这可以称之为信仰危机,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公民强烈的信仰需求。我国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信仰的淡漠化、物质化、多元化等。 

信仰的淡漠化。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制度。以前我们学苏联,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国际事件发生之后,国际工人运动受到较大冲击。改革开放以后,在对文革反思过程中,很多人从一个极端,即将人民领袖神化和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绝对无误和万古不变的真理,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无理性地批判与否定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渐渐模糊和淡化起来。人们渴望更加科学的信仰和信仰教育。 

信仰的物质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使得生产者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要。生产者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积极主动去发现、创造、引导和刺激人的需要。因此市场经济就其本能而言能促进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然而市场经济又有其负面性,它是利益激励机制推动的高效率经济,对物质需要和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容易诱发和助长人们的功利观念,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作为最根本意义的追求,从而使人们的信仰物质化。一些人把对金钱、权力、地位的追求视为一种信仰,把财富的积累当成人生唯一的目的甚至最终的目的,把金钱的多少看成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人们在信仰物质化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生命的价值大打折扣。人们期待与物质生活匹配的精神生活。 

信仰的多元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形成单一的宗教和宗教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宗教的传播,使得我国形成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态势。在日益开放和个性解放的今天,信仰追求的多元化无可厚非。但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我们需要形成一种精神信仰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人们渴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信仰的培育――以人为本,满足需求 

我国当前的信仰教育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人为本的信仰教育其实质就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来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满足认知需要,加强信仰教育。亚里士多德曾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求知不仅对哲学家是最快乐的事,而且对一般的人来说,无论他们的求知能力多么小,也依然是一件最大的乐事。”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获得知识,本身就使人感到愉快。”列宁指出:“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自发地树立起来的。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无所知的人,是不可能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另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仅是朴素的感情,更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建立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认识和理解是信仰的基础,这体现出人的认知需要。宗教具有神秘感,因为它以唯心主义世界观为理论基础,是对虚幻的天国的盲目崇拜。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理论前提的,它要求人们所做的不是盲信盲从,而是理性地独立思考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使人的认知需要得到极大的发展。所以,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才能被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所吸引、所折服,才能真正树立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相结合,科学进行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之上。市场经济就其本身而言,是可以促进人需要的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存在着阻碍人们需要发展的一面,使人的需要物化。很多人生活需求就是钱,就是物欲享受。一旦物欲满足,他们便停滞不前,而且金钱的满足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感,他们成为“没有思想的芦苇”。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培养人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让人们积极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达到物质人和精神人的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8日 13:4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