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基层党校大发展

甘肃环县党校校务委员 李关勤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是党的十八大赋予党校人的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推动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基层党校的改革创新力度直接关系到它的生存与发展壮大,更影响着当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职能的发挥。对于基层党校的改革方向,东南沿海有他们的成功经验,西部内陆也有他们的基本思路。笔者深处基层一线,经过初步调研和思考,认为基层党校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一阵风”,坚持党校姓党不动摇,走“大党校”、“广师资”、“重宣传”、“足保障”、“严管理”的发展路子,形成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有效发挥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

    一、以发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职能为主,兼并(办)各类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任务,建立“大党校”,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党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发展空前活跃,未来的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包括新时代的农民在内。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与时俱进的,因此,理论武装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党内,必须统领于一切教育培训活动之中,它关系到我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中国民族的发展方向和兴旺发达。

    目前,有人认为基层党校“师资弱、基础条件差、作用发挥不力”,依照东南沿海经验,可以撤销。其实我们应该慎重考虑,改革虽然势在必行,且不说基层党校近年来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应该知道撤销容易建立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是何等的壮观。改革开放之初,我党由于忽视了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导致当年的建设成果付之一炬。近年来,我党在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中投入的精力有多大,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决不能“跟风”,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东南沿海的县区和西部内陆的县区是有明显区别的,特别是地域大小、地形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如果撤销或者大量合并基层县级党校,“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建立“大党校” 的理念,一方面源于未来公民素质中的理论武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公共财政效能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所谓“大党校”,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县域内,把各种培训机构整合到党校,在党校加挂各种培训机构的牌子,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基层党校培训职能的发挥,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请进来”和“走出去”,尤以“走出去”为主,加上培训对象的单一化,经常出现“半年培训半年闲”的现象,导致培训资源的长期空耗,政府几百万元投资效能的发挥可想而知,这也许就是目前各级政府不重视党校投入的主要症结所在吧!因此,党校兼并(办)各类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任务,既可以实现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开展广泛宣传的目的,更可以发挥场地等固定教育培训设施最大效能,特别是对全县干部、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民培训等工作可以全盘规划,避免重复培训和培训对象出现真空现象。

    二是在党校系统内加大联系互动,特别是加强上级党校对基层党校的资源支持与业务指导。在理论创新不断加快和科学知识呈原子裂变般剧增的今天,基层党校教师的手头资料也许还不如有些学员多,授课效果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资料短缺问题,资源共享不失为一条捷径。国家可以加大对上级党校资源数据库建设力度,然后由上级党校采取给基层党校配发“资料卡”等形式,使基层教师能够随时登陆查询相关资料,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也可解决基层党校的资金困难问题。

    二、以党校教职工岗位职能发挥为基础,以“领导干部上讲台”精神为契机,广泛聘请领导干部、农林牧行业专业人才、上级培训机构及高等院校专家教授等为兼职教师,形成覆盖各领域的“广师资”队伍,满足各类人员的培训需求。

    作为新时期的党校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素养以及丰富的实践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知识呈几何基数急剧增长,知识门类划分越来越细,一个人要掌握各类知识是不可能的,全能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等有关文件精神,聘请具有较高学历、较高职称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林牧等行业的同志担任兼职教师,解决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组建由外聘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党校理论老师三位一体的师资体系。同时,通过开展上级党校教授“下基层”授课活动,能够全面提升党员干部及群众教育培训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更可以为基层党校教师快速成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以短期培训为主要班次,以“流动党校”为主要形式,广泛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到党的理论宣传全覆盖。

    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班次,是搞好干部群众培训工作的前提。省、市培训机构调训学员,是在全省、市范围内进行,各县每次参训学员数量很有限,基本对全县工作没什么影响。县级党校调训学员,基本涉及到各个单位,如果时间过长,势必会影响单位正常工作开展。所以,县级党校开展培训工作,应以短期培训班为主要班次,基本确定为一周比较适宜;调训学员以新任科级干部、后备干部、村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及公务员等为主。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广大干部急需解决的理论、实践问题等,采取专题讲座、典型经验介绍、座谈交流及考察学习等方式,力求参训学员在理论学习上达到释疑解惑、工作实践能力有所提升的目的。对于大面积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应当采取“流动党校”的培训形式,深入部门(单位)、社区及乡镇,广泛开展“双进双入”活动,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宣传。同时,对于党员干部,还可以采取在线学习,培训机构实施网络监控,加强个人自学管理。为了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对于党员干部可以安排一定的“帮、带”任务,以“帮、带”效果评价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记入党员干部学习档案。

    四、以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专项基金为根本,采取“项目预算”划拨方式,实行培训经费的“足保障”,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而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专项基金是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省市县委《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都明确提出,“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制度,加强专项经费管理”。近年来,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培训经费不足始终是制约县级党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瓶颈,有些基层党校一年划拨经费只有几万元,水、电、暖支出后已寥寥无几,师资培训、基础设施购置等无从谈起,缺乏电脑、复印机、投影仪等最基本的教学设备,严重影响教师备课和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及群众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建立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要务。各级政府应该逐步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制度,把党员干部及群众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县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金由县委组织部建立专户实行专项管理,同时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监督,培训基金的使用由县委党校申请启动。每年县委党校根据培训计划和培训班次的设置以及教学、科研的建设需要,向县委组织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予以划拨。通过干部教育培训专项基金的建立,可以提高行政运行效率,保证全县各级各类干部培训规范有序进行,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五、以健全完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档案为重点,将“训—薪—用”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党员干部培训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切实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目前来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与其体制机制的不够健全有联系,培训专业户、冒名顶替者、被动应付者……层出不穷,我们只要将以“训”定“薪”、以“训”定“用”的理念贯穿于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之中,就能逐步规范各级各类培训行为。

    要做到教育培训与“薪”“用”的有机结合,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三项制度”:一是学员自主择训制度。在坚持正常点名调训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一套“组织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培训新模式,在一定范围内稳妥地推行党员干部自主择训,使计划调训和自主择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个人报名与公开竞争相结合、自我需求与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二是组织人事部门跟踪考察制度。为了保证对参训学员的客观公平评价,组织人事部门对所有主体班次学员要进行跟踪考察,严格考核,以便随时了解参训学员的学习及表现,为正确使用干部打下良好基础。三是任职资格和考试制度。建立干部选拔和各类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这既可加大学历打假力度,又可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热情,做到学用结合,择优而用。

    总之,基层党校改革是一项现实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以务实的态度,客观面对和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广泛调研、深入思考,以发展的眼光思考党校的改革方向,慎重决断前进中的各种问题,把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改革的主要参考条件,从而保证党的领导地位和长期执政不动摇。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9日 14:2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