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业界专家总结经验推动芦山心理援助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主题为“总结汶川震后经验 推动芦山心理援助”的中国第二届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论坛10日在四川北川开幕,来自各地的心理援助专家和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志愿者分享五年来灾后心理援助的模式、技术和方法,为芦山及未来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傅小兰做主题报告时表示,自2008年“5·12”汶川地震以来,该所先后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区建立11个心理援助工作站。“4·20”雅安地震后,在受灾最重的芦山县也建立了3个工作站,目前在芦山灾区学校共开展心理健康课134课时,累计为4000余名师生进行了心理疏导,并走访了千余名干部和群众。

  “心理援助工作站发挥预防、评估、重点服务的功能。”傅小兰说,在芦山县建立工作站,一方面评估灾后民众心理受影响程度,关注灾后受到影响较大的重点人群;另一方面在灾区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并建立和培训当地心理援助队伍,预防重大精神疾病的产生和大规模爆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执委张建新研究员说,“心理援助专家团队在灾区服务中总结和提出的‘一线两网三级’心理援助体系,已在雅安灾区心理援助工作中得以运用。”一线是指心理服务热线,两网是指人际网和互联网,通过“一线两网”,承担对“一级”学校和社区心理辅导员的指导和培训、督导,接受“一级”转介的心理个案,并向“三级”精神卫生中心转介严重精神病性患者和接受精神卫生中心转介的精神病康复患者,以此解决目前灾区心理重建过程中遇到的覆盖性及可持续性问题。

  五年来,中科院心理所通过在各个灾区一线设立的心理援助工作站,吸引了超过2500多名国内外志愿者和专家的长期参与,自主研发了系列灾后心理创伤评估工具和干预方法、设备以及面向大规模人群开展心理援助的移动心理服务系统,逐步建成了33万名受灾民众的包含多项生物与心理健康指标的数据平台。(杨超 曾云)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0日 23: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阙东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