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以抗震救灾精神引领“中国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5·12”,五年前的这一天,已经永远成为一个坐标,凝入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奋斗史——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巨灾袭来,昔日锦绣壮美的巴蜀大地瞬时被撕碎,8万余同胞死亡失踪。面对骤然而至的灾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紧急抗震救灾抢险运动在神州大地展开。灾区群众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以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奋勇抗击地震灾害的壮丽诗篇。

  如果说,救援抢险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应急能力,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是对一个国家全方位能力的不断考验。恢复重建是一个举世难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更为艰巨——数万个家庭失去亲人,数百万人失去住所,直接损失近千亿元。家在哪里?未来在哪里?希望在哪里?面对灾区人民希冀的目光,“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沧海桑田,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承诺庄严抵达,宣示着汶川人民新生的起航。

  震后三个月,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如期实现;现如今,灾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明显,灾区群众充分就业,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如果说五年前那场深重的灾难让世界记住了汶川,那么五年间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连串难以置信的变化让世界再次为之震撼。五年时间,我们重建的不仅是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更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故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五年的灾后重建史,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员群众、组织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当汶川人民正朝着更远的目标奋进时,灾难又一次袭击了巴蜀之地。2013年4月20日,汶川西南178公里处,7.0级地震,芦山地动山摇。爱心与关注又一次汇集这里。与五年前比,一样的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一样的是,此次的应急反应更为迅速、志愿者援助更为理性有序,救援团队更为专业科学。我们坚信,伤痛过后的芦山人民,也一定会同汶川人民一样再度重建起自己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

  从汶川到芦山,当历史的轨迹再一次重合时,我们既矗立在一个相似的节点,也背负着一个崭新的起点。多难兴邦,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次次从灾难中崛起,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声曾响彻在抗震救灾时期的呐喊,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坚定的注脚,开启着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征程。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2日 13:52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