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江苏省宿迁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沈谨的工作写照:3年 103本工作日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沈谨在办公室展示自己的第103本工作笔记。新华社记者 李芒茫摄

  工作33年,103本工作日记,这是江苏省宿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沈谨兢兢业业的工作写照。这位常年坚守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在实地调查时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记录了他对工作的反思和感悟,更记录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一摞摞日记,不仅见证了这位基层疾控干部的成长历程,更吐露了这位老医生对疾病防控工作的浓浓深情。

  “做医生,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我要是个医生就好了。”当年在江苏宿迁果园厂插队时,17岁的沈谨就梦想行医扫除肆虐乡间的传染病,为老乡们解除病痛。41年过去,当年插队下乡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了宿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老主任,从“小沈”到“老沈”,他的足迹遍布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谈起沈谨的防疫经历,还要从他被误解为“瘟神”的事儿说起。1986年,宿迁农村频发小儿麻痹症,时任宿迁卫生防疫站副站长的沈谨与同事一道下乡给农村儿童打预防针,但不知情的村民误以为是“搞计划生育的”来给娃娃们打“绝育针”的。谣言传开,村民们只要看见穿白大褂的沈谨一行人,就立即把孩子藏到床底下、草垛里或者米缸中,跟他们打游击战。

  对此,沈谨更多的是理解,他带着同事们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我们不是‘管计划生育的’,是来给娃娃们打小儿麻痹预防针的。”“现在国家有政策,免费打预防针,让娃不生病、不瘸腿。”终于,31个乡镇的农村娃全部打上了预防针。孩子们在保住了健康的同时,沈谨也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

  沈谨说,有时候梦想很近,七八十年代,在宿迁农村流行疟疾,经过他和同事们不间断地实地调查和送医送药,如今发病率只有5%;但梦想有时候又离他很远,因为传染病不可能完全根除,他能做的只有及时应对、见招拆招。

  沈谨的动力来自于这群可爱的人:“乡亲们很善良,总是在工作中带给我慰藉与关怀,我选择当医生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的生命健康,如果离开了农村、离开了乡亲们,我又该往哪里走呢?”他在日记中如是说。

  奔赴一线,源于使命

  “我不是一个勇敢无谓的英雄,我也有自己的担心、对家人的牵挂,但我有必须要做的事情、有必须要遵守的承诺。我想,这就是使命感。”翻开沈谨的工作日记,这段话下被重重地做了记号。

  2008年5月13日,汶川地震第二天,沈谨拨通省疾控中心的电话,申请进入汶川从事抗震防病工作。5月17日,年逾半百的他背着几十斤重的大背包上了飞机,开始了大半个月的援川任务。

  灾区饮用水紧张,沈谨领着救灾队员们沿着原有的供水管寻找安全卫生的水源。一次,在采集水样的途中,突发余震,沈谨扭头对随行的两名年轻队员大喊:“快躲,地震了!”自己整个人却滚下山崖,幸好在跌落的过程中抱住了长在半山腰的一棵大树。“没有那树,我肯定回不来了。”现在回想起来,沈谨仍然心有余悸,“怕,当时真是一身冷汗!但大灾之后防大疫,我和同事们让那么多人免受瘟疫之灾,就是冒再大危险我也觉得值!”

  今年3月31日,江苏省疾控中心通知宿迁市疾控中心协查在南京某医院住院的宿迁市沭阳县一例重症肺炎病例。“可能是H7N9!”职业的敏感让沈谨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他当即奔赴沭阳,8个小时内跑遍了患者商某所有的接触点,重点勘查了商某家的家禽栅栏和猪圈,并连夜完成调查报告。

  “你还去检查病患家的鸡鸭?”沈谨的同事张以春对沈谨的举动极为惊讶,他十分清楚,即使穿戴好全部防疫装备,面对这种未知病毒,只要有一点疏漏,沈主任也极有可能感染死亡。“要真感染了,我也坦然面对,但你们一定要记得及时从我身上获取第一手资料。”沈谨沉甸甸的责任心让张以春很感动。(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龙謦泽)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4日 05:41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