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高中伟 纪志耿: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展现“中国精神”的强大凝聚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回顾波澜壮阔的五年历程,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人间奇迹。经过五年时间的呕心沥血和艰苦奋战,这片曾经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土地已旧貌换新颜:受灾群众住进了新房,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重建城镇初展新姿,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产业发展优化升级,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灾区从废墟上站立,在灾难后重生、由重建中跨越。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进程中,我们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力量彰显。这种精神正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好体现,必将激发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牢固精神纽带和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屡遭挫折而愈勇,就是靠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出的整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面对“5?12”特大地震,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汶川加油、中国加油,成为响彻中华大地的强音。在抗震抢险的日日夜夜里,全国各族人民忧心如焚、戮力同心、生死与共。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自发从天南地北赶赴灾区,成千上万的人自发前往遍布全国的献血点争先恐后无偿献血,成千上万的人自发为灾区慷慨解囊。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厂矿、从机关到基层、从街道到学校,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处处闪耀的社会主义大协作,共同汇聚成为全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在抗震救灾第一阶段,先后有20多万志愿者、400支专业救援队、9万名医务人员活跃在抗震救灾最前线,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款600多亿元。无论是志愿者人数、志愿献血人数还是自愿捐款捐物人数,都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之最,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降临时空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入恢复重建阶段后,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19个省市承担了对四川灾区的对口支援任务。承担对口支援任务各省市党政一把手纷纷带队前往灾区,查看灾情,积极落实支援任务,再次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力量。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优秀品质,彰显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再一次证明,人民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

  二、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战斗力

  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成立了全国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建立起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举全国之力,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地震发生后半小时,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了抗震救灾的重要指示,两个小时后温家宝总理便风尘仆仆赶赴灾区。当天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召开了专门会议,并迅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党、全国、全军迅速行动起来。震后13分钟,全军就启动了应急机制,短短几天,全军和武警部队13万精锐20余个专业兵种便雷霆开进,全部到位。震后10分钟,四川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会议,紧急会商部署抗震救灾工作,1小时后省领导便分赴6个重灾市州现场指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强有力领导下,地震灾区共有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其中1万多名重伤员被快速转送全国20个省区市375家医院,1510万紧急转移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开始前全面复课开学,切切实实做到了让灾区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以来,四川灾区没有饿死一个人,没有发生一个重大次生灾害死人事件,没有发生一件重大疫情,创造了我国乃至全球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所有这一切,都生动、清晰地记录下了我们党、我国政府对人民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效的组织力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战斗力。“5?12”特大地震灾害,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我国前进中的一场重大考验。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用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的努力战胜了磨难、经受住了考验,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三、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创造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准确把握当今时代主题,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深深融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这种精神最能激发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重建、跨越发展的灾后重建理念的生动体现。在开展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灾区政府充分认识到恢复重建不是简单的“克隆”复制,而是功能的恢复、结构的优化、水平的提升。坚持把保障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优先抓民生项目重建,加紧抓城镇重建,突出抓配套设施重建,同时加快产业重建、文化重建和生态重建。在开展灾后重建中,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一切让灾区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充分考虑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切实优化城乡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不拘一格创新援建方式。对每一个重建项目强化规范管理,推进阳光重建,努力让每一个项目成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丰碑。援建既着眼灾区“原地起立”,又努力促进灾区“发展起跳”。在整个对口援建工作中,不仅为灾区带去资金和项目,同时加大人才培养、产业培育力度。目前的灾区,最漂亮的是住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目前的灾区,“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已基本实现。正是因为在灾后重建中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理念,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灾后重建之首,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灾后重建的准绳,使灾区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激发,他们从受灾群众变成灾后重建的生力军,成为创造灾后重建奇迹的主要力量。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是振兴中华最深厚的力量。在我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种种磨难都没有打断中华文明的顽强发展进程,千难万险都没有磨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我们才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一定能够依靠人民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和集中起来的无穷智慧,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全国各族人民要充分发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精神,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精神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升华。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是中国精神的力量在新时代的集中展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弘扬伟大中国精神,沿着中国道路的指引,把全部力量和智慧集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上来,戮力同心。(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4日 09:2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肖志刚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