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行走在乡间的“飞毛腿”:沈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3月31日上午9点40分,江苏宿迁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沈谨接到一个电话,得知宿迁沭阳发现一名重症肺炎患者,症状疑似H7N9禽流感。沈谨放下电话,一边通知检验科、急性传染病科的相关人员,一边在小本子上记下思路:要确定患者的个人情况,了解家庭成员,考虑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禽流感的发生;要了解患者就诊情况,从发病开始经过哪几家医疗单位、用过哪些药物;必须迅速找到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各个环节的人员名单;还要把患者的就诊情况和接触人员的样本采集后形成较为完整的报告。

  10点,沈谨抵达沭阳县疾控中心,开始走访村卫生室,1个乡级和2个县级的卫生单位,从5个就诊环节拿到所有的病历资料和化验单……10个小时后,沈谨在本子上写下的工作计划全部完成,患者的53名密切接触者全部排查到位。4月2日,沭阳的这名病人被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但因为证据多、诊断快,治疗得力,这名危重病人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目前已转至普通病房。

  沈谨说,搞疾病防控不仅知识性强、专业性强,而且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协调、依赖老百姓参与的工作,如果群众不参与,对疾病的预防控制就不可能形成一道有效的屏障。

  “假如说临床医学是老百姓病了找医生,那么疾病防控必须由我们主动去找老百姓。”有句话沈谨经常说,“防疫人员要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所谓“铜头铁嘴”,就是和老百姓交流的本事;“橡皮肚子”,是指既要忍受人家的冷嘲热讽,又要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忍饥挨饿。

  30年前,28岁的沈谨在宿迁卫生防疫站工作。那时候,地方卫生条件差,缺乏防蚊设备,疟疾发病率高。为了让乡亲们不再被疟疾折磨,沈谨对宿迁此前10年疟疾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细致到每村每户每人的疫情病史,这给随后开展的疟疾防治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他的努力换来了当地疟疾发病率从50%下降至不到5%。

  “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对于自己的成绩,沈谨不愿说太多。同事张以春和他一起参与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调查取样工作。10年前非典疫情爆发的时候,他俩也在一起工作,被隔离了20多天。

  5年前,汶川地震救援现场也有沈谨的身影。2008年5月17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第5天,53岁的沈谨背着几十斤重的大包上了飞机,行囊里仅有必需的药品、防护用品和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我知道我的体力不如年轻人,但我经验比年轻人多一些,能发挥点力量。”沈谨说,自己的一生就是在和疫病疫情的交锋中度过的。

  从年轻一步步走过来,开始被人叫“小沈”,然后叫名字,现在是“老沈”,沈谨说自己得到了太多。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稀缺的大学毕业生,他的每一次技术职称晋级都较早,2003年就相当于教授级别了。“疾控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多少年、多少代疾控人共同努力的,我的同事干得比我还多。”

  沈谨说,自己有一个梦,让老百姓远离疾病痛苦,更加健康、更加幸福。这个梦,每一天都在变成现实,这个梦,也让他必须坚持在“飞毛腿”的路上走下去。(记者 薛海燕 陈莹莹)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07:16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