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从“四个维度”谈加强党员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常委 彭建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有一种观点认为:大致来说,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三种,宗教、哲学和科学。从信仰角度来看,宗教和哲学有相近之处,宗教信仰一个上帝(对基督教而言),而哲学则信仰真理(当然宗教徒认为上帝就是真理,但那是一种“异化”的真理,是“颠倒的意识形态”),信仰成为宗教和哲学这两种知识的共同基点,成为人们发展和探索知识奥秘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来讲,就是一种哲学,因此党员干部对它的信仰就是一种哲学信仰,进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就是坚持对它的信仰。

一、从历史看信仰,用好“平面镜”,解决必要性问题。信仰的前题是学习,当然也有不经学习而来,即不诉诸于理性,宗教就是如此。但宗教是为了解决人的生死问题,解决了彼岸问题,所以能够吸引一部分人去追随。共产主义理想则不同,恰恰在于共产主义理想解决了人的信仰问题,进而解决了人的生死问题,即:为真理而献身,这不是出于政治的需要,而是为了人的超越性的需要。马克思在谈到宗教时,不仅仅对宗教进行批判,而是把对“颠倒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向了对“颠倒的社会”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或者说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人间的批判,从而把无神论从“天国”拉向了“人间”,逻辑地引出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为人类构建一个人间的“伊甸园”—共产主义理想,这个“彼岸”经过全人类的不懈努力必将实现,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仅出于道德情感,不仅仅出于狂热,而更重要的是缘于理性,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才有牢固的根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主义理想也解决了人的生死问题,而且是现世的“彼岸”。“朝闻道,夕死可矣”,共产主义理想就是党员的“道”,这个“道”之所以被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坚守和笃信,还因为它符合民族的精神传统与文化传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生死论”的“历史版”。毛泽东同志把“为共产主义奋斗到死”称为共产党员的“政治道德”,对生死参得很深,悟得很透。共产主义理想正因为其真理性,从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去为真理而奋斗,直致为之牺牲。在战争年代,可以很轻易地实现,因为革命斗争就是为理想而献身的“殉道”场,让其它的党员群众有现实的引领,有榜样的循导,进而产生内趋力、示范性和认同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也有许许多多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信仰的激励。信仰的力量为信仰的“必要性”进行了自证,从而为加强党员的信仰教育夯实了前提。

二、从世情看信仰,用好“望远镜”,解决坚定性问题。近年来,西方社会一股潮流涌动。一则消息说,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里,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结果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当选,被评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而在德国本土,马克思的有关著作在德国的一些高校被更多地关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世界经济的低迷让人们重新捡拾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对资本主义进行的分析,无论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找答案,进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图书出版热、思想研究热、网上传播热和故地瞻仰热。马克思主义作为“西学”,历经150年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又“回流”西方,说明西方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重新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跨越了历史和国界,展现出其征服人心的耀眼光茫。当然,在西方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热,更多可能是出于功利性考虑,但也恰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从而为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提供了借鉴和参照,对我们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提供了更多的力量和遵循。因此,对于一个有着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来说,每个党员都要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自觉放大信仰“蝴蝶效应”,传播信仰“正能量”,把好党员入口关,增强入党信仰教育,把握认识世界的“指南针”,握紧前进道路上的“方向盘”,点亮思想上的“照明灯”,永远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三、从国情看信仰,用好“多棱镜”,解决迫切性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诚信缺失就是信仰缺失,缺少恭敬之心、敬畏之心,这既与只注重人伦关系和道德修为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文革”的流毒有关,“文革”最坏的影响就是使部分国人什么都不怕。目前食品安全中的奶粉限购、地沟油和白酒塑化剂等问题层出不穷,也是因为部分从业人员什么都不怕,没有了敬畏心,什么都敢干。当然“学以致用”的文化传统影响更为隐蔽,因为决定人行为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人对事情的看法。当一切为了“有用”,对“形而上”没有兴趣,对“学以致知”不屑一顾的时候,对事情的正确看法就没有了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扩大,导致了部分人的信仰缺失,从一个侧面也影响了个别共产党员对信仰阵地的坚守,影响了部分意志薄弱者。“人在做,天在看”,“离地三尺有神明”,虽然有唯心主义之嫌,但是对信仰的敬畏能给人带来光明、善和幸福。我们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没有信仰,这既可以从上层建筑出发,进行传统设计与建构,但是对每个公民来说,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凝聚共识,形成“围观力量”。作为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肩负起重构信仰的重担,用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带动群众的信心,用群众的信心推动社会的诚信。

四、从党情看信仰,用好“显微镜”,解决现实性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其实很大的意义是指信仰弱化或缺位,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弱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弱化。因此,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党员的信仰教育。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工作体系、教育基础保障等方面来加强,但是教育内容的凸显却是方向,其它的都是“路和桥的问题”。从旅顺口区2012年发展党员的情况来看,35岁及以下党员有187名,占当年发展党员总数的58.2%,1976年11月以后入党的党员比例较大,占69.5%,年轻党员数量增长较快。年轻党员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唱着“春天的故事”走进了新时代,不少同志缺乏严格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干部的年轻化不等于党性上的纯洁,干部的专业化不等于政治上的成熟,特别是当前思想文化多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交锋、交融,一些不良思潮甚至是腐朽堕落思想的泛滥,价值认同和行为取向更为复杂,更容易让年轻同志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因此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强调党员干部信仰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怎么讲都不过分,对其现实意义怎么讲都不为过,使命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繁重,都更为致关重要。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7日 16:0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