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历经磨难为何精神不倒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身处险境,始见真英雄。这是战士意志品质的考验,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考验。

  在多变复杂的军事行动中,再周密的筹划往往也无法准确预见突如其来的变故。很多时候,可能部队在行动伊始便陷入不利。然而,暂时的不利处境并不能决定一次军事行动的最终结果,战斗人员的智慧和意志往往能够使危机化为转机,从不利转为有利。这样的案例,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并不鲜见,其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临危不乱、历经磨难而精神不倒的英勇战士们。

  芦山“4·20”抗震救灾中,某团十多名战士就是如此。他们在奔赴灾区的行军当中,所乘车辆不幸翻下近30米高的陡坡,倒扣在荥经河中,1人当场牺牲,多人受伤。但是,他们在当时和之后的表现,都令我肃然起敬,倍感自豪。

  生死关头,他们生死与共,不离不弃。在突如其来的巨大伤痛面前,战士们首先想到的是战友安危,带着伤痛奋勇救护战友。为救出被困驾驶室里的代理排长杨波,胸椎骨折的八班长普布忍着剧痛、冒着生命危险3次潜入湍急的河水中,用小刀一点一点将系在杨波身上的安全带割断;多处受伤的九班长向巴多吉将奄奄一息的驾驶员李堂东背上岸后,不会游泳的他又转身跳入齐肩深的水中,与普布一起奋力将杨波拖了出来。战友之间平时团结互助、亲如兄弟,战时才能并肩战斗、生死相依。这种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既是我军战无不胜的传家宝,也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坚强基石。

  危难时刻,他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作为“90后”战士,他们在生死考验面前,精神始终没有倒下。两名身负轻伤的战士擦干战友血迹、泪别烈士遗体后,当天就奔赴灾区。藏族战士普布到医院检查后,才得知自己胸椎早已骨折;向巴多吉一直以陪护的身份将战友送到医院,终因心理放松、伤痛加剧而昏倒在地。13名伤员虽然身在病床,却依然心系灾区,时刻想着军人的使命和自己的任务,人人写下请战书,强烈要求出院救灾。7名战士伤病初愈即赶赴灾区,冲锋在救灾前线,去完成牺牲战友的遗愿。许多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护士,无不为他们的坚忍而潸然落泪。直到现在,仍有5名战士的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刚从“鬼门关”闯了一回。这些年轻战友在危难面前的血性虎气,在部队长期处于和平环境、缺乏实战考验的大背景下,尤其显得珍贵。

  荣誉面前,他们埋头苦干,不张不扬。受伤战士回到救灾一线后,不图名,不图利,一心只顾抢险救灾、为民服务。面对众多新闻媒体的采访,他们谈得最多的是战友的感人事迹,对自己却只字不提。实在拒绝不了时,也只是像“挤牙膏”似的轻描淡写。面对立功受奖,他们想得最多的是牺牲的战友,总是你推我让,极力把表现最突出的两名藏族战士推荐出来。面对一片赞扬声,他们都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一人居功自傲,始终保持头脑冷静、谦虚低调。这些战士中,年龄最小的才17岁,最大的也不过25岁。他们在危难面前英勇顽强,在荣誉面前静若处子,让我非常惊讶,非常感佩。

  我们常说,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文化影响人的最终结果,就是培育出能够代表一种文化精神品格的群体。这十多名战士表现出来的不离不弃的战友情谊、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等,正是我们这支军队长期积淀下来的卓越文化品格的集中体现。

  古往今来,大凡带兵打仗之人都渴望带领重情义、有血性、敢担当的战士一起征战沙场。特别是在战场不确定性因素更加纷繁多变的未来战场上,那些能够互相以命相托,能够处变不惊、于危难时杀开血路,能够把使命高悬于心的战士就更加受到青睐。作为一名指挥员,如果有一天战争来临,我喜欢带这样的战士上战场!(郑璇 作者单位:第13集团军)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0日 07:58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