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离开群众,内心就感到孤独”——记“乡村判官”杨斌圣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30年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700余件,为外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3600余万元。由于处事公道、调解成功率高,江西省芦溪县宣风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法律服务所所长、首席人民调解员杨斌圣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乡村判官”。

    杨斌圣(中)在给马塘村村民易宜晚(左一)等调解因为修路拆迁引起的房屋纠纷

   杨斌圣(左二)开着“和谐快车”来到竹恒村为89岁的甘贵香(右二)等村民进行普法宣传

  宣风镇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商贸古镇,流动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口也多,由于地处边界地区,矛盾纠纷时有发生。1983年,杨斌圣担任宣风镇司法员后,终日奔波调处各类纷繁复杂的纠纷矛盾,骑烂了5辆自行车、5辆摩托车,他也从一个26岁的“愣头青”变成了一个“婆婆妈妈”的“老头子”。

  “要带着感情去做事,你才不会烦。从事人民调解工作,最需要耐得住寂寞,而不要去想升官发财。”杨斌圣说。

  正是因为对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朴实憨厚的杨斌圣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调解工作中去,哪怕“病魔”的来临。

  2011年3月,断断续续咳嗽了大半年的杨斌圣,在女儿的再三“逼迫”下,才去医院做了一次检查。不料,竟被医生诊断为“右肺癌”。

  得知诊断结果,难过了一阵的杨斌圣,很快就恢复了淡定。在广州做了两次化疗后,他拒绝了医院要求他住院治疗的建议,坚持回到了宣风镇。

  “现在身体还扛得住,还是群众的事重要。”杨斌圣说,医生曾经很不解地问他:“身体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要管那么多事?”他当时的回答是:“需要我的群众很多,我实在放心不下。”

  回到宣风镇后,杨斌圣一边服药,一边像过去一样满负荷工作。让家里人把汤药送到办公室或带着药罐外出调解,甚至远赴外省协调外出农民工纠纷事件。

  面对倔强的杨斌圣,上级领导不得不下“死命令”,要求他“强制脱岗休息”,并把他送到外地一家疗养院静养。

  不料,仅仅住了一个晚上,杨斌圣就偷偷地跑了回来。

  “我一离开群众,内心就感到孤独。”杨斌圣悄声告诉记者,疗养院的住宿太贵,一宿就要好几百元,这也让他心疼。

  只有心里装着群众,处处替群众考虑,在公正处事中才能获得群众信任。

    被诊断患有肺癌的杨斌圣吃着中药坚持上班

    杨斌圣在整理调解协议等资料

  熟悉杨斌圣的人都了解他的“七不原则”和“八字格言”:“七不原则”是指“不坐卧铺、不住宾馆、不下馆子、不收报酬、不打的、不抽烟、不喝酒”;“八字格言”是指“严、慎、勤、德、公、廉、实、诚”。这是杨斌圣在从事调解当中树立的一道“行规”,绝不能打破。

  杨斌圣曾经是一杆“老烟枪”,一天要抽两三包烟,但他硬是戒了;年轻时他在酒桌上有个外号叫“不倒翁”,他同样把酒也戒了。杨斌圣说:“只有自己站正了、站直了、站平了,调解起来才能正、才能直、才能平。为了老百姓,其他的一切享受都可以舍掉!”

  2008年3月6日,京口村农民李志勇的妻子在广东惠州打工期间,被摩托车撞死。由于害怕承担责任,肇事者始终避而不见,交警部门也束手无策。杨斌圣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惠州,一待就是10多天,直到彻底感化肇事者家属,答应全额支付赔偿款。

  李志勇回忆说,在广东协商赔偿期间,杨斌圣每天跟他一起住工棚,吃盒饭,为了省下交通费,还经常步行十多公里路在肇事者和有关部门之间奔波。

  长期的调解工作,为杨斌圣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他也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和“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等称号。

  芦溪县委书记欧阳清新说,杨斌圣用真诚对待事业、用真情关爱群众、用真心化解难题,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执政为民的良心、诚心、真心、热心。

  为了更好地学习推广杨斌圣的典型经验,宣风镇2009年创立江西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杨斌圣群众工作室”,2011年7月,芦溪县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同步建立160个“杨斌圣群众工作室”。2012年,全县各级“杨斌圣群众工作室”调处化解矛盾纠纷2680起,化解率达到98.7%。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0日 10:23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