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浅谈做好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重庆市璧山县璧泉街道办事处 曹廷洪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组成党的最基本的要素,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夯实基层组织基础的有效方式。  

在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流动人数不断增加,流动区域不断扩大,流动去向难以掌握,队伍结构不断变化等特点。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做好流动党员工作,对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流动党员外出的首要目的是找工作,解决生存压力,加上流动党员自身“三个不确定”(流动时间、流动地点、流动领域),而现有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过于滞后,造成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四组矛盾”。

一是找工作与找组织“不统一”。流动党员和大多数外出农民工一样,找工作挣钱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他们的主要精力也是为了干好工作,多挣一点钱。而《党章》对党员缴纳党费、参加组织活动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流动党员定期找组织交纳党费、过组织生活与找工作挣钱之间造成了实际矛盾,一部分党员不愿意过组织生活,党费也是请他人代缴。

二是党员教育管理方法陈旧与新形势新要求二者“不相适应”。目前,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往往集中在一起,党员基本是稳定的,活动场所也基本是固定的。而党员流动后,党员的身份、生活和生存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现行的一些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在实际中得不到落实,有的地方把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当作一纸空文,束之高阁。

三是党员的先进性与市场经济对党员负面影响二者“相冲突”。为了生计,流动党员一门心思扑在找工作赚钱上,加上一些社会的消极影响,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如何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由于自身的经历造成党性观念逐渐淡薄,党组织对他们来讲可有可无。于是一部分流动党员便以各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缴纳党费,从而逐步游离于党组织管理教育之外。而在流动党员党性逐渐减弱的同时,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是认识不足。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党员已经流出,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他们不想管;另一方面,流入地党组织认为这类党员流动性过于频繁,他们也不愿管;还有的党组织认为,流动党员的流入或流出对其自身建设影响不大,加之流动时间和地点不固定,也不好管。这“三不管”导致了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马虎了事,不主动、不到位、不给力,这使得流动党员在自身思想出现抛锚时还得不到党组织的关心,进一步使流动党员找不到党员的归宿感和荣誉感。

四是用工单位与流动党员之间的要求“有障碍”。流动党员大多数流入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尽管上级党组织一再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但是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私营老板对建立党组织“不感冒”,他们认为不仅不能给企业创造财富,反而会“添麻烦”,因此从骨子里他们是不愿意建立党组织的;另外,即使一些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也是机构不健全,管理空乏,没有起到党组织和党员应有的光和热,因此也等于“空架子”,华而不实。因为这样,使得一些流动党员想找组织找不到组织,想发挥作用却无力可施,久而久之,这部分流动党员在客观上就只能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农民工看待。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在新形势下,要确保外出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浪”,就必须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努力提高流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使其在流入地的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发挥先进性作用,在关心流动党员上下功夫,坚持做到教育、管理、服务“齐头并进”。

(一)健全党员进出口机制,保持党员纯洁性

1.严把党员“入口”关。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目前有的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极不正常,有的6,7年不发展一个党员,有的一次就发展5,6个,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发展党员应该对那些工作能力强、致富带富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群众,党组织要在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事业上帮助,确保农村优秀青年农民、优秀致富能手和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优先入党,推动农村党员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同时要做好党员的推荐、培养教育、党内和群众监督,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

2.畅通党员“出口”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各地应该积极探索党员“出口”机制,打破党员终身制。以《党章》为纲领,坚决把那些思想上已经退出、不符合党员标准、不愿意发挥模范作用的人“请出去”,疏通党员“出口关”。通过建立健全一套“畅通出口”机制,树立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正面形象。  

(二)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保持党员先进性

从中央到省市,对流动党员工作都有很多要求,也有不少的“干货”,但是一些地方贯彻落实还十分乏力,在农村这些基层党组织中根本不知道上级党组织还制订有这样的文件。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除了党员自身思想觉悟较低和受外界负面影响外,还与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有直接关系。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目前,流动党员管理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流入地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三者之间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流动党员“三不管”(流入地党组织不管,流出地党组织不管,流动党员自身不管自己)。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以流出地党组织为主,流入地党组织协调,同时积极引导流入地所在的街道(乡镇)、国有企业、社区和“两新”组织对流动党员实行优先录用、优先培训,免费职业推荐、免费求职登记等利益导向机制,提高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的主体意识。按照“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原则,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明确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在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职责任务。

2.增强党组织凝聚力,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

流动党员本身忙于生计,生活压力大,而一些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纯粹就是催缴党费、过组织生活,教条、机械式的管理让本来就身心疲惫的党员更加反感。因此,党组织应该设立流动党员之家等方式,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动向和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努力去关心流动党员的利益困难与利益诉求,努力协调和维护他们的利益。党组织应该把服务作为重点,着力解决凭借党员个人能力一时尚难以解决的问题,让流动党员实实在在感受到有什么困难都能及时找到党组织的帮助,让党员“有家可归”,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3.拓展服务,整合资源,确保流动党员“关爱不缺失” 

流动党员因其诸多的不确定和特殊性使之管理教育难,党组织应该主动拓展服务,将资源整合,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例如,可以以区县为单位,以流出党员的流出方向、就业方向或专业技能成立相应的协会,重点加强流出党员之间的联系,区县组织部门对各协会会员进行登记造册,并定期与协会负责人进行联系,从源头上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出方向、流出时间和流出对象,解决以往流出地党组织不知晓的问题。另外,各地可以结合自身财政状况,适当提高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经费,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有制度理事,从而有效避免“闭门造车”。

4.合理组建流动党组织

在做好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工作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外出流动党员集中地党组织组建工作。针对大多数流动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应该加大非公有制企业的组建力度,选好书记(尽可能在企业中上层管理人员中选择)、配强班子,确保“党员流动,党组织不松散”。同时流动党组织需要接受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重领导,重在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从制度和场地上解决管理难到位、活动无场所、活动不正常、作用发挥难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0日 14:5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